查詢結果分析
來源資料
相關文獻
- On the Absence of Island Effects
- On Tsou Wh-Questions: Movement or in Situ?
- How Come and Other Adjunct Wh-phrases: A 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
- On Noun Phrase Structures in Paiwan
- 淺談整體法閱讀中的詞彙處理
- The Analysis of Passive/Active Ambiguity Resolution in Reduced Relative Clause by Chinese-speaking ESL Learners
- 為甚麼問怎麼樣,怎麼樣問為甚麼
- 客家話的疑問句
- 試論先秦漢語的構句原則
- 關於連體修飾節的修飾方法的考察--以句子的階層性為線索
頁籤選單縮合
題 名 | On the Absence of Island Effects=論孤島效應之失落 |
---|---|
作 者 | 蔡維天; | 書刊名 | 清華學報 |
卷 期 | 27:1 1997.03[民86.03] |
頁 次 | 頁125-149 |
分類號 | 802.6 |
關鍵詞 | 漢語句法; 句法理論; 孤島效應; 次鄰接原則; 語境連結; 疑問詞問句; 主題句; 關係子句; Chinese syntax; Syntactic theory; Island effects; Subjacency discoures-linking; Wh-question; Topicalization; Relativization; |
語 文 | 英文(English) |
英文摘要 | 本文嘗試從與蔡維天( 1994 )相異的另一個角度來看漢語在位疑問詞的用法。 我們認為漢語疑問句之缺乏「孤島效應」( island effects )是與主題句、關係子句中的 同類現象相互關連的。文中並以「邋遢關係句」( sloppy relatives )和「寄生缺口結構 」( parasitic gap constructions )為例, 來說明只要我們引伸黃正德( 1984 )的論 點, 主張漢語大句子( CP )的句首有一從基底衍生( base-generated )的空運符( null operator ), 那麼 Pesetsky ( 1987 )所謂的「語境連結」( D-linking )便可 用來解釋在位疑問詞的種種行徑。 如果這個空運符是 [+Q] ( Q 即 Question 的縮寫,表 疑問之意),疑問句便可經由「無擇約束」( unselective binding )的方式形成; 相對 的,倘使這個空運符是 [-Q],大句子便以謂語的形式出現,形成主題句和關係子句。 m a wh-question. On the other hand, if the unll operator is [-Q], then predication applies to form a topic-comment structure or a relative construction. |
本系統中英文摘要資訊取自各篇刊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