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結果分析
來源資料
頁籤選單縮合
題 名 | 西元1966~2005年臺北松山機場氣溫與大霧消長之分析研究 |
---|---|
作 者 | 蒲金標; 陳海根; | 書刊名 | 飛航天氣 |
卷 期 | 8 2007.10[民96.10] |
頁 次 | 頁8-17 |
分類號 | 447.554 |
關鍵詞 | 松山機場; 氣溫; 輻射霧; |
語 文 | 中文(Chinese) |
中文摘要 | 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太空總署(NOAA)資料,台灣與全球各地一樣,都呈現暖化特徵。本文研究結果,除了應證台灣有暖化現象之外,同時顯示松山機場位於台北盆地,地勢低窪,更因基隆河流經其北邊,從前松山機場冬天經常發生大霧。唯因1977 年7 月1 日高速公路基隆與內湖段經台北松山機場北邊沿基隆河通車後至今,機場發生大霧的頻率減少,能見度低於飛機起降標準的時間,也大幅減少。 本文就西元1966~2005 年1~4 月台北松山機場氣溫與能見度等觀測資料加以分析,並就西元1977 年7 月1 日高速公路通車前後各17 年期間氣溫與能見度加以比較,初步獲得以下成果: (一)高速公路通車前後17 年每年1~4 月松山機場每月平均溫度上升0.4°C,其中平均每日最高溫度上升0.1°C ,平均每日最低溫度上升0.8°C 。通車後28 年期間每月平均氣溫更大幅上升0.8°C ,其中平均每日最高氣溫更大幅上升0.4°C ,平均每日最低溫度上升1.1°C。 (二)通車前17 年期間每年1~4 月松山機場每月平均能見度<800m 發生的時間有452 分鐘;通車後17 年期間,1978~1994 年1~4 月每年每月平均能見度<800m 發生的時間大幅降為117 分鐘;通車前後17 年,每年每月平均能見度<800m 發生時間減少335 分鐘;通車後28 年更大幅減少359 分鐘,只剩93 分鐘。 (三)近年來,松山機場氣溫逐年升高,再加上1977 年高速公路通車以來,汽車排放增溫,冬季夜間輻射冷卻不足,以及車流造成氣流的擾動,不容易形成輻射霧,致使松山機場發生濃霧的頻率減少,造成惡劣能見度(<800m)低於飛機起降標準的持續時間,也大幅減少。 |
本系統中英文摘要資訊取自各篇刊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