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籤選單縮合
題 名 | 區域性聯合獨占經濟、地方派系與省議員選舉: 一項省議員候選人背景資料的分析 |
---|---|
作 者 | 陳明通; 朱雲漢; | 書刊名 | 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 人文及社會科學 |
卷 期 | 2:1 1992.01[民81.01] |
頁 次 | 頁77-97 |
分類號 | 573.3 |
關鍵詞 | 地方派系; 省議員; 區域性聯合獨占; 選舉; |
語 文 | 中文(Chinese) |
中文摘要 | 本論文試圖從「依持主義」來解釋在臺灣長期執政的國民黨如何透過「恩庇」﹣ 「依隨」關係的運用在選舉中與地方派系交換政治支持,以達成它的社會控制與統治正當性 目標, 由此而歸納出「依持主義」在臺灣地方選舉演變與運作的五項主要命題: (一) 1950 年國民黨恢復地方公職人員選舉時, 臺灣各縣市早已存在地方領袖,而且以後一直持 續存在著,并形成地方派系。(二)這些地方派系所推出的省議員候選人,在選舉時較非派 系候選人的當選機會要高出許多。(三)國民黨在每次的省議員選舉時,多優先提名這些地 方派系的候選人。(四)這些地方派系多擁有國民黨政府所特許的「區域性的聯合獨占經濟 」,作為在政治上支持國民黨的報償。(五)就整體而言,這些國民黨籍地方派系候選人的 當選,為國民黨提供相當程度對本土統治的正當合法基礎,另一方面這些支持者在省議會內 也多能配合國民黨的決策。針對以上五項命題,本文經由對 1951 ﹣ 1985 年,在臺灣地區 所舉辦的十次省議員選舉(包括臨時省議員),分析全部 1364 人次候選人的政治、社會、 經濟背景資料,國民黨的提名政策,以及當選議員在議會內的表現等,一一加以佐證與說明 。 |
英文摘要 |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evolving poli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factions and the dominant authoritarian party in light of a clientelist framework. We content that there existed a two-level patron-client structure which set the foundation for the political engineering of state-controlled elections under the Kuomintang authoritarian rule. At the first level, the particularistic ties are formed between the central political elite and the leaders of local factions, and at the second between faction leaders and their followers. Through electoral processes, the local factions deliver electoral success and political support in exchange for the privilege of taking part in regional oligopolistic economic activities. Our argument is buttressed by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socio-poli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1,364 candidates from past Provincial Assembly Elections between 1950 and 1988. |
本系統中英文摘要資訊取自各篇刊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