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結果分析
來源資料
頁籤選單縮合
題 名 | 通識教育的意涵--在傳統價值觀點與現代技術導向之間的思考 |
---|---|
作 者 | 甯慧如; | 書刊名 | 建國學報 |
卷 期 | 20 2001.06[民90.06] |
頁 次 | 頁49-60 |
分類號 | 525.4 |
關鍵詞 | 通識教育; 人文精神; 術; 德; 文化主體; |
語 文 | 中文(Chinese) |
中文摘要 | 通識教育在最近幾年間特別受到國內高等教育的重視,原因無它,正是因為近代學術分化、專化後所面臨的文化分裂與知識睽隔的問題日益突顯,人文的偏狹自保和「科學主義」的橫決,不只激化了學術界域的對立,更使得受教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因而產生了偏頗。有鑑於此,「通識教育」的首要目標,多以「全人」、「人文精神」為訴求,期使各個專業知識領域的傳授有所依歸,進而釐清高等教育在「取悅社會、即產即用、直接參與」或是「積蓄知識、充實智慧、造福人群」之間,應當如何權衡! 然而,所謂「全人」或「人文精神」究竟是什麼呢?本文一方面參考許多前輩學者的觀點,另一方面則採取銓釋學中「基礎的瞭解」(pre-understanding)之理路,即任何詮釋均應基於一種基礎的瞭解上,而這種瞭解又多來自日常生活和傳統。因此,乃自古典文獻中,爬梳有關「人文」、「通識」、「術」、「德」等詞語的內涵,試圖透過吾人所熟知的傳統價值,與當代所謂「知識人」的責任之間做一連結,剖析「通識教育」的意義。 此外,由於國內技術職業教育鮮明的「務實」取向,看似與人文性格之潛移默化格格不入,於是,本文進一步在傳統專科教育和近代西藝學習的歷史經驗中,找到技術基於人文、二者不相悖離的內在關聯。國人尊為至聖先師的孔子即云:「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論語>>•<述而>)恰是教育「樹人成德」而又不至於脫離現實人生的具體陳述。 最後,通過國內技專教育的發展過程,澄清技職教育的目標自始即不曾自外於「公民教育和文化陶冶」的「通識」教養理念。只是,「公民教育和文化陶冶」的實質內容,究竟該如何落實,才能使得不同知識領域的理解模態,不致渙散零亂而有所依歸?筆者以為,首先需要重塑本國「文化主體」的主流地立-在時間上,由近代化課體延伸至中外歷史進程的理解;在空間上,由生存空間眺望世界多元文化;在知識上,由生活應用教育擴展至學理基礎與學科統整。也就是說,所謂「文化主體」的確立,不是狹隘的本位主義,而是在吾人熟知的傳統價值和日常生活當中,早已蘊含「通識教育」的基本理想和需求。 西方的「文藝復興」和中國的「新儒學」,其實都是在傳統價值之間推陳出新,假「復古」以「維新」,賦予更新的時代要義。「人文」是建立在人的自我和人與外在的雙重面相上的,人類並非獨自生存的個體,人類的智慧,有歷史、有傳承,人類的生活,有自處、有人際,因此,當代通識博雅的精神,固然可以中西皆然,同樣講究「物我融通」;但論及內涵,則各個社群的文化歷史,畢竟不是可以完全移植的! |
本系統中英文摘要資訊取自各篇刊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