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結果分析
來源資料
相關文獻
- 海水面變化及陸棚沈積作用--探討臺灣海峽海砂資源之賦存
- Velocities of Pn-Waves in the Taiwan Strait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 from Regional Earthquakes
- The Role of the Taiwan Strait in an Ecological Model in the East China Sea
- 由國際海峽制度論臺灣海峽與澎湖水道法律定位問題--基線劃定之可能與影響,兼論《領海法》相關條文
- A Numerical Study of Currents in the Taiwan Strait during Winter
- 臺灣海峽兩岸地區體育法之比較分析
- 礫石粒徑與海水面變化之關係--以屏東沖積扇群為例
- 中共海軍現代化對亞太安全之影響
- 臺南外海海砂資源開發
- 臺中港海域的風驅流
頁籤選單縮合
題 名 | 海水面變化及陸棚沈積作用--探討臺灣海峽海砂資源之賦存 |
---|---|
作 者 | 陳勉銘; | 書刊名 | 地質 |
卷 期 | 19:2 1999.12[民88.12] |
頁 次 | 頁58-72 |
分類號 | 351.9 |
關鍵詞 | 海水面變化; 陸棚沈積; 臺灣海峽; 海砂資源; |
語 文 | 中文(Chinese) |
中文摘要 | 我國研擬中的海岸法與臺灣地區海域砂石開發實施要點,對於海域砂石開發有若干限制;如禁採區的劃定以及相關法令的規定,均使臺灣附近海域具開採潛力之海砂大部分在禁採區域內。另一方面,海濱砂與障蔽島等近岸砂體的開採行為,極易觸動淺海環境與海岸的變遷。因此,必須將採勘的方向轉向遠濱的殘餘 (relict) 砂體。現今臺灣海峽陸棚上所分布的粗粒殘餘沈積物 (relict sediments), 即為晚更新世冰河期海水面下降百餘公尺時所沈積的河相或近岸 (littoral) 沈積物。爾後的海進時期,濱面帶之水力侵蝕與淘選作用持續向陸側進行,一方面造成侵蝕不整合面,另一方面補注掏選良好的砂質沈積物,使濱面砂體向陸側增積,遂形成面狀分布的海進砂層 (transgressive sand sheet)。 低海水位時期的近岸砂體, 在海進時期將殘留於高海水位時期的遠濱環境, 尤其是古河道充填(channel fill),以及沈積在地形低陷處者較容易保存下來,其上可能覆蓋海進砂層,或有現代來源的薄泥層及薄粉砂層之沈積。所以, 探勘取樣若僅採取表層沈積物而未鑽取表層之下的岩心,將無法得知遠濱殘餘砂體的豐富蘊藏。回朔臺灣海峽自晚更新世以來歷經的海水面變化,不難想像海峽的表層沈積物可能的來源:一、晚更新世低海水位時之沈積產物,現今保存在較深水的環境下,屬殘餘來源 (relict origin)。二、部份殘餘沈積物經過再移置(rework) 作用而沈積者, 屬變餘來源 (palimpsest origin),其作用包括濱面環境的風浪作用、陸棚的潮汐流與洋流系統的作用等,並可能混雜現代沈積物。三、由近代河流攜入,或來自海岸侵蝕,並分布在大河出海口的海岸附近,藉由海岸的水力作用散佈,屬現代來源。海砂資源調查,除近岸表層砂體的水平延展分布外,近期因海水面變化而下伏於海底表層沈積物之下的海進砂層或殘餘砂體的分布,亦應納入考量,以作為海砂資源的儲備蘊藏。障蔽島、海灘等近岸砂體或其鄰近的濱面環境若經人為開採,將可能破壞鄰近區域水力系統與沈積物之間的平衡,間接危及障蔽島或沿海沙洲防護海岸地形與生態環境的功能,同時可能遭遇漁產資源、環境污染、海岸變遷等問題。維護的策略最好是利用入潮口 (tidal inlet)與遠濱砂體,補充障蔽島或海灘被波浪作用刷蝕的部份,並提供作為砂石資源;但只能減緩海岸變遷的速率而無法改變大自然長期的趨勢。 |
本系統中英文摘要資訊取自各篇刊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