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結果分析
來源資料
相關文獻
- 從現化法律理念--論公民意識的形成
- 追求詩的純粹性:從楊熾昌到紀弦
- Broadening the Concepts of Moore's Transactional Distance Theory in the Light of Relevant Adult Education Theories and the New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 跳出妒恨的認同政治,進入解放的培力政治--串聯尼采和工運(或社運)的嘗試思考
- 現代性與其批判: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的問題
- 全球化、現代性與世界秩序
- 評Keith Jenkins: «On “What is History”: From Carr and Elton to Rorty and White»
- 臺灣之永續發展--國家與社會的觀點
- 大陸社會動員的理論探索與建構:以「法輪功事件」為例
- 從政治學新國家主義論臺灣研究的新趨勢
頁籤選單縮合
題 名 | 從現化法律理念--論公民意識的形成=On the Formation of Civic Consciousness in Terms of Modern Idea of Law |
---|---|
作 者 | 林佳範; | 書刊名 | 公民訓育學報 |
卷 期 | 8 1999.06[民88.06] |
頁 次 | 頁267-281 |
分類號 | 528.3 |
關鍵詞 | 公民教育理論; 自主性; 現代法律體制; 現代性; Habermas; |
語 文 | 中文(Chinese) |
中文摘要 | 台灣社會如何從「屬民社會」到「公民社會」?公民教育理論,是否必須以「自主性」的理念為內涵?本文試圖從由現代法律體制的形成與其理念,檢討公民意識形成的問題。本文將以「現代性與法律理念」的關聯性的探討為出發,根據Jurgen Habermas所提出之現代性理論,指出現代性的結構性意含,於社會上與文化上均呈現不可避免的「反身化」(reflexive)過程,法律作為社會整合的機制,外部地於其形式上與結構上展現於其實證化之過程,內部地即展現於其自由與民主理念之開展。自主性,係「公民社會」與「屬民社會」之差異所在,公民教育理論,不可避免地須含自主性的理念。自主性的習得,須以學生主動為核心之教學法。再者,自主性,須於溝通互動之相互批判可能性之過程中形成,故公民資格之先決條件,在於溝通理性之成熟發展。 |
本系統中英文摘要資訊取自各篇刊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