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結果分析
來源資料
頁籤選單縮合
題 名 | 臺灣中部地區原住民國小學生之族群文化學習與族群認同 |
---|---|
作 者 | 黃森泉; | 書刊名 | 原住民教育研究 |
卷 期 | 2 1999.06[民88.06] |
頁 次 | 頁235-275 |
分類號 | 529.9 |
關鍵詞 | 原住民; 族群社會化; 族群認同; 多元文化教育; |
語 文 | 中文(Chinese) |
中文摘要 | 隨著臺灣地區社會多元化腳步的趨近,族群關係教育也逐漸受到重視。教育的目 的之一,在於培育具有正確族群態度與觀念之公民,而學校是族群社會化的重要媒體;早期 的教育是後期發展的基礎,因此小學族群教育之重要性不言可喻。 根據研究,兒童族群社會化過程與其族群之大小有關,少數族群兒童的族群意識較為明顯( Phinney & Rotheram, 1987 )。 臺灣地區約有 36 萬的原住民,占總人口的百分之 1.7, 在各方面都處於相對的劣勢, 他們必須面對主流文化的衝擊, 甚至認同污名(謝世忠,民 76 )。 臺灣正處於社會劇烈變遷,民主憲政積極推動的過程中;然而一般人對原住民仍有 文化落後等刻板印象(許木柱,民 78 );有百分之八十二的原住民精英都感受到漢人的歧 視(陳瑞芸,民 79 );說國語被認為比說母語更有水準,此為族群偏見的明證(黃宣範, 民 83 )。 既有之研究顯示,原住民學校教育之成效相對偏低(黃茂夫,民 84 );原住民教育產生之 不利性外部效果,為社會帶來成本負擔(黃森泉,民 85e ); 國小教科書中充滿族群偏見 (譚光鼎,民 85 );政府對原住族群雖有「保存傳統文化,適應現代生活」的教育目標規 畫,對學校亦有 EPA 的經費補助, 但若無適當的族群關係教育內涵,恐將無法達成族群融 合之理想,多元文化教育也難以落實。本土化與國際化是未來教育的趨勢,國小新課程中增 加「鄉土教學活動」,使原住民學童有機會認識並認同自己的族群文化,新的教材中族群關 係教育之內涵是否適當?能否適應當前社會需求?成為亟待探討之課題。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部地區原住民國小族群文化學習與族群認同,編擬調查問卷,對和平、仁 愛、信義、等鄉山地國小,及中部地區平地原住民學生較多之國小進行施測,探討其族群關 係教育之實施狀況,搜集教師對族群關係教育內涵之意見;同時比較山地與平地小學族群關 係教育內涵之差異;最後提出結論與建議,俾供多元文化課程設計與教材編選之參考。本研 究所獲結論四點如下: 一、原住民兒童對族群文化的認識不足,尤以男生為然;不同族群兒童對族群文化的認識有 相當差異;整體而言,布農族兒童對族群文化的認識較泰雅族兒童為多。 二、原住民兒童對族群的認同程度相當高,但仍不願承認自己所屬族群,且族群語言使用率 偏低,國語在原住民社會中為主要溝通語言。 三、不同族群兒童對族群的認同程有相當差異,原住民兒童對族群文化的認識與族群的認同 之間有很高的相關性。 四、學校中的族群關係尚融洽,唯師生於無意中仍經常顯露不當的族群態度,師資與教材是 實施族群教育的二大問題。 本研究之建議五點如下: 一、充實各科教材中原住民文化之內涵,並檢討教材中的族群偏見與歧視,教師更應留意自 己的族群態度。 二、加強原住民族群文化教學,原住民族群文化內涵應力求均勻分布,並能兼顧鄉土教學活 動各領域之內涵。 三、族群教學及族群社會化教材應兼顧集體與個體、共同與差異,並應能適應學生的發展階 段和興趣。 四、善用「鄉土教學活動」課程,採取文化多元主義( cultural pluralism )的課程設計 ,實施族群社會化教學。 五、加強族群關係教育,配合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恢復原住民優良傳統文化,建立良好的 族群關係。 |
本系統中英文摘要資訊取自各篇刊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