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籤選單縮合
題 名 | 以憨山為例探究晚明佛教之「復興」內涵=The Meaning of the Buddhist "Revival" in Late Ming China: A Stud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Han-Shan |
---|---|
作 者 | 釋見曄; | 書刊名 | 中華佛學研究 |
卷 期 | 2 1998.03[民87.03] |
頁 次 | 頁231-249 |
分類號 | 220.9206 |
關鍵詞 | 憨山德清; 行事風格; 人間菩薩觀; 晚明佛教之復興; 新佛教; |
語 文 | 中文(Chinese) |
中文摘要 | 太虛等人,批判宋明佛教以來之發展,是「山林佛教」「死人佛教」等趨勢。筆者目前無法斷言宋代佛教是否如此,至少而言,明初佛教即是如此發展。而提出人稱晚明佛教為復興期,或為新佛教,則所謂的「復興」或「新」,其內涵意指為何? 本文試借晚明佛教四大師之一的憨山,來探究其復興之內涵。由憨山一生行事風格之轉換,從對己之關懷到對教界、法門,最後及至黎民百姓、社會,而提出憨山修行觀從自了生死,增大為人間菩薩觀的修行。而這種菩薩為教化眾生,不避刀山火聚的精神,亦是佛教東傳之後,中國一直自詡為「大乘佛教」的核心。可惜這種大乘佛教的悲懷、事行,正是明初佛教以來所失落,而在憨山一生的行事風格中再度開展。 |
本系統中英文摘要資訊取自各篇刊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