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結果分析
來源資料
相關文獻
- 臺灣養殖烏魚的非溶血性鏈球菌症
- 臺灣白鼻心之現況調查
-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al Ash Artificial Reefs at Wan-Li, Northern Taiwan
- 記臺灣蘭科植物相新記錄種--緣毛松蘭
- 臺灣的氣候變化--氣溫和降水
- Change and Stability in the Dietary System of A Prehistoric: Coastal Pop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 Research Design
- Diurnal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Ichthyoplankton in I-Lan Bay, NE Taiwan
- 《詩經.國風》與《臺灣國風》所隱現之情感教育
- 國家與社會研究的再思考:以臺灣近代史為例
- 適性測驗的適用性
頁籤選單縮合
題名 | 臺灣養殖烏魚的非溶血性鏈球菌症= |
---|---|
作者 | 林清龍; |
期刊 | 漁業推廣 |
出版日期 | 19980300 |
卷期 | 138 1998.03[民87.03] |
頁次 | 頁13-27 |
分類號 | 439.5 |
語文 | chi |
關鍵詞 | 臺灣; 非溶血性鏈球菌症; 烏魚養殖; |
中文摘要 | 鏈球菌已成世界與本省的重要危害養殖魚類的細菌病,它在本省的高感率期位於每年的6月∼12月之間。引起烏魚全身性敗血症的非溶血性鏈球菌對烏魚養殖的危害甚巨,造成每日死亡50∼300 尾之巨。 5株對含5%羊血的培養基上生長呈「r」型溶血的非溶血性鏈球菌,分別於1990年的6月、9月、11日與1992年的8月從養殖烏魚肝中分離到。病魚的外觀為體表與各鰭基部的出血,內部的病症主要在肝的嚴重濃瘍與腸的點狀出血。菌在BHI及含血培養基上生長,而無法在Mac Conkey及SS培養基上生長,菌落大小直徑在0.2∼0.5mm之間,生長緩慢,很難刮取。病理傷害主要在肝:造成肝的大小不等、區域性的組織濃瘍而成空隙,肝細胞的空泡化衰退,肝的靜脈及反微血管的擴張與嚴重瘀血。對Tetracyline抗生素,5株菌均具很高的敏感性,對烏魚均具絕對的病原性,不論以浸泡或注射的感染方法均可使烏魚感染而不用施加任何緊迫,且被攻擊的死亡魚外表徵狀似自然感染者。以Tetracycline 20ppm來浸泡治療人工感染鏈球菌魚,可收100%的療效,以50毫克╱每公斤魚體重╱每天的Tetracyline之劑量,經口投予5∼7天,可控制住自然感染的非溶血性鏈球菌症危害。 |
本系統之摘要資訊系依該期刊論文摘要之資訊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