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結果分析
來源資料
頁籤選單縮合
題 名 | 以歸因理論探討運動行為 |
---|---|
作 者 | 李政道; | 書刊名 | 南開學報 |
卷 期 | 2 1997.06[民86.06] |
頁 次 | 頁73+75-83 |
分類號 | 528.901 |
關鍵詞 | 歸因理論; 認知模式; 功能模式; |
語 文 | 中文(Chinese) |
中文摘要 | 本文中將討論相關認知知覺,本文作者對此主題以認知心理學進行部份的探討, 然此相關認知已可代表運動領域中研究之主要意義。而認知心理學家到目前為止依然不讚同 以認知模式對有關活動行為進行解釋,然而,認知模式已對運動行為提供許多科學化之想法 。 本文主要運用歸因理論之兩大理論模式進行探討即為認知模式與功能模式: 認知模式主要根據 Weiner (1974,1980) 所提出之歸因理論。 本質上,Weiner 架構認為: 任何有關之成就結果 (0) 皆包含能力 (A)、努力 (E)、 工作態度 (T) 及運氣 (L) 等功能 。 功能或動機模式提出:保持或提高自尊之動機為歸因努力之核心。當然,上文中亦增提到自 利歸因偏見,而且,將成功歸因於內在(能力、努力)及將失敗歸因於外在(工作難度、運 氣)可保持或提高自我價值感覺。 希望以本文中之認知理論模式提供運動訓練領域及運動選手所得知建議如下: 1. 許多研究者強調鸁和輸,並以此代表成功和失敗,但值得注意的是, 這兩者間並不相等 。一些運動員贏得比賽,但卻認為表現是失敗的,相反的,亦有許多運動員輸了比賽,但卻 認為自己之表現是成功的。 2. 個人與團隊歸因已變得模糊不清,因為團隊有較多成員、社會習俗、壓力及意識。 團隊 中對成功與失敗歸因,大部受到團隊之壓力,因此較無法代表個人對事件之真實描述。未來 研究必須強調群體動力對歸因之影響。 3. 雖然有一些研究結果已顯示知覺能力為因果描述之中介者, 但至今領域尚未完全証實, 未來研究可朝此方向進行。 4. 在青少年運動歸因研究方面,被認為是一斷層。 未來研究可朝向青少年運動員,調查其 主要歸因。 5. 過去研究太著重於使用大學生、團隊運動員受試者,未來研究應著重於個人運動員。 |
本系統中英文摘要資訊取自各篇刊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