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結果分析
來源資料
相關文獻
- 秈稻雜種品系一年一作區域適應性試驗
- 回交次數對稉秈稻雜種後裔稔實率及株高與育種選拔率之影響
- 水稻雜種弱勢基因Hwc-1,Hwc-2之表現及其利用之研究(1)--Hwc-1,Hwc-2基因對農藝性狀之影響及臺灣水稻品種之基因型探討
- 秈稻雜種品系區域適應性試驗
- Hybrid Variety of Indica Rice and Its Yield Potential
- 稉秈稻雜種後代稔實率及若干農藝性狀個體選拔效果之研究
- RAPD標識在番茄雜交一代雜種種子純度鑑定的應用
- 良質秈稻新品種「臺秈2號」
- 分季連續淘汰及不同栽培地區對大豆雜種族群育種行為的影響(1):F2-F5 世代農藝性狀頻度分布之變異
- 分季連續淘汰及不同栽培地區對大豆雜種族群育種行為的影響(2):F2-F5 世代農藝性狀遺傳率及相關之變異
頁籤選單縮合
題 名 | 秈稻雜種品系區域適應性試驗 |
---|---|
作 者 | 陳正昌; | 書刊名 | 中華農業研究 |
卷 期 | 40:2 1991.06[民80.06] |
頁 次 | 頁209-224 |
分類號 | 434.111 |
關鍵詞 | 秈稻; 雜種; |
語 文 | 中文(Chinese) |
中文摘要 | 試驗的目的在調整雜種水稻品系之種植適期,利用疑似感光性,探討每年種植單期作 條件下,是否可發揮雜種優勢而提高增產潛力,以應稻田轉作政策及改進輪作制度之需。本試驗於民國77年利用氣溫較高之夏秋季於全省七個地點進行,測驗八個秈稻雜種品系之稻穀 產量及適應性。試驗結果顯示;參試品系在各地之稻穀產量差異極大,在桃園新屋、花蓮、宜蘭三星三處因種植期較早,臺秈雜育1、7及11號等三品系因抽穗障礙而致產量偏低或全無收穫,僅有臺秈雜育2與6號兩品系的平均稻穀產量比對照品種臺中秈10號稍高;在彰化大村 等四處採用一般正常二期作之早植,疑似感光性之臺秈雜育1、7及11號三品系平均稻穀產量 較對照品種增產10.1-24.9%。臺秈雜育2號在各試驗地區產量最穩定,不論於五月的中間作或七月的一般二期作早植栽培,其平均產量都超過對照品種臺中秈10號。試驗結果顯示如 能適當的調整種植時期及利用雜種品系之疑似感光性,可使雜種水稻品系發揮其高產潛力。 |
本系統中英文摘要資訊取自各篇刊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