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籤選單縮合
題 名 | 腸泌素在第二型糖尿病之治療角色 |
---|---|
作 者 | 鄭昕弦; 蔡涵怡; | 書刊名 | 醫院藥學 |
卷 期 | 30:1/2 2013.03[民102.03] |
頁 次 | 頁78-86 |
分類號 | 415.6681 |
關鍵詞 | 腸泌素; 第二型糖尿病; GLP-1接受體作用劑; 雙基胜肽酶-4抑制劑; Incretin; Type 2 diabetes; Glucagon-like peptide 1 receptor agonist; Dipeptidyl peptidase-4 inhibitors; DPP-4 inhibitors; |
語 文 | 中文(Chinese) |
中文摘要 | 隨著對第二型糖尿病病理機轉的了解,各種治療新藥不斷被研發,其中腸泌素藥品作用在多種器官調控血糖,逐漸在治療第二型糖尿病裡扮演重要角色。2012年美國糖尿病協會/歐洲糖尿病研究學會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 ADA/EASD) 臨床指引新增此類藥品與sulfonylureas、thiazolidinediones及胰島素等並列第二線治療選擇。腸泌素藥品包含口服DPP-4抑制劑 (dipeptidyl peptidase-4, DPP-4) 與皮下注射的GLP-1 (glucagon-like peptide 1) 接受體作用劑,這類藥可增加體內GLP-1濃度而刺激胰島素分泌、抑制昇糖素產生以及降低食慾。臨床研究顯示GLP-1接受體作用劑較DPP-4抑制劑有較佳的血糖控制與降低體重的效果,而DPP-4抑制劑為口服劑型,較皮下注射的GLP-1接受體作用劑使用方便,民眾接受度較高。有學者認為在剛發病時,應早期使用改善胰臟β細胞功能,甚至建議GLP-1接受體作用劑與基礎胰島素併用取代餐前胰島素降低飯後血糖,不過這些推論仍需要更多研究證實。此類藥在使用上有一些潛在的風險,包括可能引起急性胰臟炎與甲狀腺C細胞腫瘤等,雖然發生率及機轉不明確,但有此類疾病的患者應避免使用。 |
本系統中英文摘要資訊取自各篇刊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