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結果分析
相關文獻
- 先秦儒家的兵事思想淺談
- 簡論賀麟的基督教研究
- 荀子政治理性的詮釋
- 東亞經濟奇蹟會成為歷史陳跡?
- Ch'i-Sung as a Critic of Confucianism Represented by Han Yu
- 春秋三傳論軍禮異同辨三事
- Disparity and Continuum between Ancient Classics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 A Historicist Review
- Scriptures and Their Popularization: The Case of the Lun-yu and Hsiao-ching in the Han Dynasty
- 儒家與基督教對中西科學思想及其交流的影響
- 中國人的忍:概念分析與實徵研究
頁籤選單縮合
題 名 | 先秦儒家的兵事思想淺談 |
---|---|
作 者 | 王玉青; | 書刊名 | 史穗 |
卷 期 | 1 2007.04[民96.04] |
頁 次 | 頁1-19 |
分類號 | 121.2 |
關鍵詞 | 儒家; 軍禮; 征伐不義; 義戰說; |
語 文 | 中文(Chinese) |
中文摘要 | 周室東遷,天子權力沒落,諸侯種種僭越禮制的行為,說明了禮樂制度約束諸侯的能力蕩然無存。諸侯間的戰爭愈多,愈離開周禮中軍禮制度的精神「以九伐之 正邦國」。儒家感到時代的變局,面對封建秩序禮崩樂壞、戰爭頻繁,提出追求古聖先王對於兵事的態度——「征伐不義」。期許今之上位者效法湯伐夏桀、武王伐紂以「仁義」自居討伐「不仁不義」的典範,一來恢復舊有的軍禮精神,重新建構以往的封建秩序;二來以此約束上位者施行仁政以安民,藉攻伐達到「仁者無敵」。從人民安定與否的角度審視戰爭發動的本質,以「仁義」與「德行」的道德規範來約束,也就是所謂儒家「義戰說」的主旨:以「仁義」征伐「不仁」。隨著時代的演進,身處於春秋末期、戰國中期、戰國晚期的孔子、孟子、荀子根據當時局勢將「義戰說」有所繼承或修正,以防範諸家學說的攻擊,也不斷重申並確保理論的價值。終究,儒家的義戰說參雜兵學、法學等說法,使「仁義」之征具有可行性。另外,古代學校教育課程中的六藝兼具文武,儒家除了建立兵事理想,對於實際的兵事知識,仍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
本系統中英文摘要資訊取自各篇刊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