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籤選單縮合
題 名 | 臺灣鄉土地名之今昔與問題=The Changing and Problem of Naming Local Place of Taiwan |
---|---|
作 者 | 戴文鋒; | 書刊名 | 臺灣文化研究所學報 |
卷 期 | 2 民94.01 |
頁 次 | 頁21-45 |
分類號 | 733.2 |
關鍵詞 | 地名學; 番語; 行政區劃; 鄉土地名; |
語 文 | 中文(Chinese) |
中文摘要 | 研究一個地區在歷史上有過多少名稱、為何產生、如何演變、指涉範圍的變化(包括地形地貌的具體改變,以及異代人群不同的認知和劃分),是歷史學和地理學上饒富趣味的問題,也是歷史地理教育中很容易引發切身感的議題。地理學非筆者所長,故本文不擬處理地理學面相,僅將筆者平日閱讀臺灣文獻所見、所惑,以及部份解惑的過程,提供討論。 文中首就「臺灣」地名由來的目前諸說加以論辯,並為至今仍被多數學者沿用的「臺灣」之名係源自於「臺灣社」的社名之說,提出疑義;並論述「臺灣」之名源自「番語」而非「番社」之可能性。 其次,「臺灣」地名第一次指涉的範圍與今範圍不同,「臺灣」這個地名是隨著歷史上的拓墾開發步伐,不斷地擴展其名詞所涵蓋的範圍。這一「擴展運動」是如何隨著「政權大交替」,而進行著「臺灣」地名的大挪移。又歷史上臺灣各地鄉土地右有過兩次的大更動,一次是在日治時期大正9(1920)年,一次是在終戰後時期。而這兩次鄉土地名大更動,產生了什麼樣值得觀察注意的現象與後遺症,有待更多的深入研究與討論。 又研究臺灣地名,不能忽略的現象之一是,漢人以「字」衍「義」解讀與思考模式,因此本文以新竹縣五峰鄉境「十八兒社」的地名為例,提出將源自「番語」之音的地名,強以漢字之義的路徑來解題,可能導致張冠李戴的謬誤。並提醒研究者對本於「番語」音譯的「番社地名」,不可任意以「字義」翻譯,否則造成字義的過度想像與擴大詮釋,適足導致「治絲愈棼」的後果。 |
本系統中英文摘要資訊取自各篇刊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