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結果分析
相關文獻
- 男性凝視,影像戲仿--臺灣「文學電影」的神女敘事與性別符碼(1980s)
- 在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的徘徊--又見一場以「皇民文學」、「日人作家」為焦點的臺灣文學論戰
- 徘徊不去的殖民主義幽靈--評垂水千惠的《臺灣的日本語文學》
- 中國意識與臺灣意識在臺灣詩壇的消長與演變
- 博碩士論文中臺灣文學研究取向探討
- 詩人之眼--簡評[陳明臺]《臺灣文學研究論集》
- 現階段臺灣文學的建設工程--談日據時代作家全集的編纂
- 戰後第二波鄉土文學(1980-1988)介紹--忍向屍山血海求教訓: 試介鍾逸人、李喬的二二八長篇小說
- 戰後第二波鄉土文學(1980-1988)介紹--從隱喻到明示: 試介鄭炯明、李敏勇、李魁腎詩的多種階段、面貌
- 戰後第二波鄉土文學(1980-1988)介紹--臺灣象徵主義文學的標竿: 試介林梵的新詩
頁籤選單縮合
題 名 | 男性凝視,影像戲仿--臺灣「文學電影」的神女敘事與性別符碼(1980s) |
---|---|
作 者 | 黃儀冠; | 書刊名 | 臺灣文學學報 |
卷 期 | 5 民93.06 |
頁 次 | 頁153-186 |
分類號 | 812.3 |
關鍵詞 | 文學電影; 神女敘事; 性別符碼; 臺灣文學; |
語 文 | 中文(Chinese) |
中文摘要 | 八○年代台灣電影的文化場域,出現許多由鄉土派或現代派小說作品改編成電影的創作影片,文學與影視媒體的合作,呼應著台灣進入消費社會階段的時空氛圍,小說經由影像的詮釋與再現,配合強勢的行銷與卡司的魅力,使小說文字重新被包裝成新穎而通俗的文化產品,在八○年代這個「文學電影」的現象令我們不禁思索:是那些小說家的作品被拍成了電影?在當時的文化場域裹是否有那些迎合觀眾的題材?小說與電影之間分屬不同的符號體系,在轉換框架時會產生什麼問題?為了符合影像的產銷體制,又會將小說的敘事做怎樣的挪置與轉化?另外,電影理論學者Laura Mulvey說明觀看者透過凝視的行為,使得觀看主體得到一種掌控被注視的客體的快感。而這個主動的觀看者常常是以男性凝視(male gaze)的觀點,在影片中的女性「被影像中的男性角色觀看」或者「被慣以男性視角的觀眾觀看」,在男性凝視下的女性形象,往往成為父權所建構的影像,因此在影像中的女性再現,不是將之物化,就是在影像中成為被偷窺的客體,所以,在商業電影中的女性形象總是成為「他者」(the others)並塑造為依附/服膺男性權力的弱勢角色。在台灣八○文學電影中,我們如何詮解男性的觀看,男性的凝視(male gaze)?面對影像所複合的多重語言符號,我們如何理解它的製碼(encoding)與解碼(decoding)過程?Laura Mulvey啟發我們對電影文本的性別符碼意涵的深究與延伸,在八○年代台灣的文學電影亦是以商品賣座及吸引消費者為主要訴求,此電影文本在資本主義及父權意識形態建構下,對小說書寫進行了如何的改編與互文?小說的女性形象與女性在螢幕上所展現的性別符碼兩者間的關係,以及背後所牽涉的歷史脈絡、文化場域及觀眾心理,都是筆者想探索的課題。在本文裹筆者試圖將黃春明、王禎和、以及白先勇的小說被改編成電影作為例子,並集中在神女敘事來作初步的探討。 |
本系統中英文摘要資訊取自各篇刊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