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結果分析
來源資料
頁籤選單縮合
題 名 | 海峽兩岸的民族認同:比較的觀點=The Identities of Nationalism in Cross-strait: The Vision of Comparison |
---|---|
作 者 | 賴世榮; | 書刊名 | 東亞季刊 |
卷 期 | 34:4 2003.10[民92.10] |
頁 次 | 頁37-57 |
分類號 | 573.07 |
關鍵詞 | 海峽兩岸; 民族認同; 愛國主義; 臺灣主體意識; |
語 文 | 中文(Chinese) |
中文摘要 | 本文的立論基礎在於,中國人的民族認同,可說是一種文化的認同。1980年代以前,中共破壞中華文化之際,臺灣正在努力復興中華文化。1980年代以降,中共擁抱中華文化,處處皆提「中國特色」,而臺灣內部的中華文化氣息漸淡,取而代之的是「本土化」,甚至是「去中國化」。海峽兩岸彼此的認同發展總是不對盤,無怪乎中國統一之路至今仍遙遙無期。 臺灣自1980年代末期開始急速「本土化」,迄今甚至有「去中國化」之勢,自我認同為中國人或中華民族者已大幅減少,相對地,自外於中國的「臺灣人認同」大幅增加。後殖民時代的臺灣,必須不斷地與「中國」對抗以彰顯自己的主體性。 中共建政後在對臺統戰方面犯了兩大錯誤:一是將中華民國改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二是發動文化大革命,破壞中華文化,錯失了對臺統戰的好時機。中共自1980年代後擁抱中華文化,扛起所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重責大任,此舉雖可吸納臺灣內部日益稀少的統派之認同,但對絕大多數的臺灣人已極少有吸引力。中共當前高舉所謂「中國特色」的大旗,亦有在全球化潮流中保持自己的主體性之意,此與臺灣「本土化」有異曲同工之妙。 |
本系統中英文摘要資訊取自各篇刊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