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籤選單縮合
題 名 | 西藏唐卡繪畫的教學傳統--以綿派私人教學與噶爾派寺廟教學方法為中心=The Teaching Tradition of Tibetan Painting: Approaching from Sman Luks and Sgar Baris Two Schools |
---|---|
作 者 | 耿振華; | 書刊名 |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 |
卷 期 | 32 2001.11[民90.11] |
頁 次 | 頁279-297 |
分類號 | 224.5 |
關鍵詞 | 西藏; 唐卡繪畫; 綿派私人教學; 噶爾派寺廟教學; |
語 文 | 中文(Chinese) |
中文摘要 | 唐下繪畫的教學方式以師徒授受為主,教學地點在寺廟和個人畫室中進行。寺廟中有專門從事繪畫工作與繪畫練習的出家喇嘛,畫師的個人畫室中也有收棄學校教育和謀生工作而專心學習唐卡繪畫的弟子們。本文所介紹的唐卡教學,寺廟部份以作者在臺灣學習及聽聞到的喝爾派傳承為例;在家畫師部份,則以西藏大學丹巴繞旦教授在拉?的個人畫室中教導的綿派傳承為主。兩種傳承在基本筆法與上色方式上雖有明顯的差異,但對於唐卡教學所秉持強調畫派來源與傳承的精神卻是一致的。有源有本和不間斷的畫派傳承,是每位畫師要求弟子遵守固定尺度比例、構圖方式、勾勤線條,乃致色澤調配等傳街作畫方式的理論依據。因此,畫師們憑藉傳承給予的畫稿,要求弟子能熟練背畫出跟傳承畫稿一模一樣的唐炩。如此世世代代流傳下來,唐卡藝術的優劣評鑑,除了畫功精粗的差別之外,在構圖、著色各方面是否與原傳承畫稿相契合,也成為唐卡良窳的標準。來自傳承畫稿的尺度與構圖規定,不僅使佛畫人物自身比例及其與背景之間表現得和諧完美,同時使佛教諸神系的階層關係依照大小寬窄的不同能夠景然有序的排列在一起。此外,注重畫稿的傳承,也與唐卡繪布的材質的繪製方式的特色有很大的督係。因為在上膠及抹上石灰的純綿升上,以鉛筆素描,毛筆白描勾勤到由淺至深層次漸進的染色、勾線、塗金等步驟中,只要具備充足的耐心和嫻熟的程度,唐卡的製作不太容易失手。因而,傳承畫稿的功用,在於透過師徒之間不斷的授受,使各個門派的畫風能在不同的時空中流傳開展,同時也保障唐下構圖的一定水準。這是西藏唐卡教學的一大特色,這項特色為同一畫派奠定了彼此合作共同繪製同一幅唐卡的基礎。同時,尊重傳承畫稿的精神也不影響畫派及個人畫風的流變;因為藏文佛經所規定的造像尺度只屬於大格局的限定,小處的格局限制較不明確,甚至也有相異記載或未加規定的部份,給予畫師不少自由創作的空間。而傳承畫稿對人物所?的山川大地、樹石花鳥,及天空雲彩等背景及象徵物與上身手足頭髮所配戴的飾品特別不加以限制,也使得同一畫派的畫師能夠充份展現各人的風格與創意。 |
英文摘要 | The scale standard is very important element in the teaching tradition of Tibetan painting. It came from Tibetan Buddhism's records and the religious holly legends from different schools. Each god's portraiture of Buddha, Buddhisattva and Vajra has one's scale standard. And the artistic value of Tibetan painting is decided to its scale standard. So the special tradition of scale standard is basic knowledge for Tibetan painting's researchers. |
本系統中英文摘要資訊取自各篇刊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