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結果分析
相關文獻
- 「聖賢」與「聖徒」:儒教從祀制與基督教封聖制的比較
- 「宗教」--一個中國近代文化史上的關鍵詞
- 基督教和儒教在十九世紀的接觸:基督教入華先驅馬禮遜研究
- 十七世紀的士大夫基督教徒
- The Confucian Temple as a Ritual System: Manifestations of Power, Belief and Legitimacy in Traditional China
- 當代開發中國家的宗教與政治
- 儒教與基督教的比較研究
- 現代中國革命精神的底蘊:儒教和(或)基督教,抑或是其他[評 顧彬等著《基督教、儒教與現代中國革命精神》(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9)]
- 基督教與中華文化的關係
- 試論當代儒家之宗教觀及其歷史使命
頁籤選單縮合
題 名 | 「聖賢」與「聖徒」:儒教從祀制與基督教封聖制的比較=Sages and Saints: A Comparison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Christianity in Terms of Canonization |
---|---|
作 者 | 黃進興; | 書刊名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
卷 期 | 71:3 2000.09[民89.09] |
頁 次 | 頁509-561+727-729 |
分類號 | 271.1 |
關鍵詞 | 儒教; 基督教; 孔廟; 從祀制; 封聖制; Confucianism; Christianity; Confucian temples; Canonization; |
語 文 | 中文(Chinese);英文(English) |
中文摘要 | 毋論作為踐履的典範或教義的傳承者,儒教聖賢和基督教聖徒皆擁有「家族的類似性」(family resemblances)。故拙文擬藉儒教從祀制與基督教封聖制的比較,以突顯儒教獨特的宗教性格。為了達成此一目的,特從推舉過程、成聖標準、信仰的階層分析與信仰形態四方面加以考察。本世紀之初,德國社會學家韋伯 (Max Weber, 1864-1920) 對儒教信仰的階層性業已有所解析;惟就「國家祭典」(state cult) 或「公共宗教」(public religion) 的層面,儒教猶留有詮釋的餘地。拙文企透過異文化禮制運作的對照,以揭露此一面相。大致而言,儒教所呈現官方的公共宗教的色彩與基督教以回應個人福祉、災難的信仰,有相當的差異。這或可說明浸淫於私人宗教(private religion,例如基督教)為範式的近代中國知識份子,為何難以捉摸儒教的宗教性質。 |
本系統中英文摘要資訊取自各篇刊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