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結果分析
來源資料
相關文獻
- 身體與空間:一個以身體經驗為取向的空間研究
- 建構社區美學:邁向臺灣集體記憶之空間詩學
- 上海解放後到改革開放前城市集居形式蛻變中的身體經驗
- 「山場」與「岩韻」:武夷茶的風土條件與市場價值建構
- 氣的身體經驗:一個現象學的探究
- 歡樂總是向上的嗎?--漢語的位移動詞與「歡樂」情感的表達
- 對於旅行意涵的探索:屬己的旅行以及與他者相遇的旅行
- 空間性身體的實踐:謝杰樺在《第七感官》、《Second Body》與《永恆的直線》中的空間與身體
- 離散神話與西進女英雄再造--穆可杰《茉莉》的第三世界女性身體經驗與變形意涵
- 女性身體與城市空間的對話:從蕭渥廷的女性環境劇場論國族歷史記憶、城市空間,與女性集體記憶的再現
頁籤選單縮合
題名 | 身體與空間:一個以身體經驗為取向的空間研究=Body & Space--A Study of Space with a View of Bodily Experiences |
---|---|
作者 | 陳其澎; |
期刊 | 中原設計學報 |
出版日期 | 19990100 |
卷期 | 1:1 1999.01[民88.01] |
頁次 | 頁85-107 |
分類號 | 967 |
語文 | chi |
關鍵詞 | 身體; 空間; 感官; 身體經驗; 都市遊人; 凝視; Body; Space; Senses; Bodily experiences; Flaneur; Gaze; |
中文摘要 | 對於空間的研究,傳統上是過份強調物質存在的客體—空間的研究,而做為使用空間的主體-身體植身的研究,卻過分輕忽。因此本研究企望有別於傳統的空間論述,以”身體經驗”為主要依歸的研究取向。身體取向的研究進入西方學術論述雖是最近的事情,但是經過不同學域理論的討論後,使建立一套身體專屬的理論成為可能。本論文即歸納前人研究成果,以身體為主體,利用身體經驗來進行空間的討論,其內容可分為三大部分:(一)討論西方學界對於身體研究的說明。(二)身體的感官經驗分析。(三)以身體不同的感覺(視、嗅、聽、觸覺)為基礎,探討西方不同的時期的空間經驗。預期研究成果是希望提供一個了解西方空間發展經驗的嶄新應論取向。 |
英文摘要 | Traditionally, the discourses of space are mainly emphasized on the space itself, and the human body as the main user of the space, ironically, has been arbitrarily ignored. This study, thus, differs from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es and attempts to emphasise on bodily experiences. It just newly happens that the body-oriented studies become a main part of the discourses of space in the Western academic world, and it shows that the theory of body could become possible.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study includes: (1)The descriptions of the researches of the body in the Western academic world. (2)The analysis of the senses of human body. (3)The study, based on the various senses (visual, olfactory, auditory and haptic) of the human body, is to discuss the different spatial experiences through the various periods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
本系統之摘要資訊系依該期刊論文摘要之資訊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