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結果分析
來源資料
頁籤選單縮合
題 名 | 臺北市的教育改革(1995-1998年)述評=A Review of the Educational Reform in Taipei, 1995-1998 |
---|---|
作 者 | 林威志; | 書刊名 | 教育研究資訊 |
卷 期 | 7:5 1999.09[民88.09] |
頁 次 | 頁19-39+a6 |
專 輯 | 教育改革--現行教改政策的解析 |
分類號 | 526.17 |
關鍵詞 | 臺北市; 教育改革; 教改; Taipei; Educational reform; Education reform programs; |
語 文 | 中文(Chinese) |
中文摘要 | 教育改革如列車緩緩加溫後,急速前進,而台北市為全國之政經文教中心,以教改列車之首要驛站形容,似乎並不為過。本文整理相關之文獻資料,述評台北市教育改革之政策,用以簡要窺知北市教改之大概,作為都會地區教改“歷史”之借鑑。為檢視台北市教育改革的成效,本文借用Chin氏Benne氏之改革策略模式,檢視其改革結果,發現在相關因素的配合下,以「規範-再教育」策略運用於組織成員共識的建立(如教師會、家長會、教師評審委員會的成立與運作),成效較為顯著;而「權力-強迫」策略適用於資源之整合與分配(如增設國中、國小及縮小班級人數);至於「理性-實踐」模式,較適於涉及高度的複雜性、或須做縝密的規劃分析、或牽連龐大資源的結合與分配之教改議題之落實。本文同時發現,台北市教改的核心即「以學生為中心的本質思考」,在此本質思考下,所有的教育改革政策、行政及教學活動成效,均必須以發展學生良好之身心為規準,進而加以落實;藉由北市的教改經驗評述,本文指出:一切的教育改革,胥賴政策建議者、決策者、立法者、實務計畫者、資源分配者、基層教育工作者、社會大眾、永續經營改革規劃者的群策群力,始能克竟其功。同時,從政治、經濟及社會文化之更為寬廣之層面而言,教育只是解決社會問題的藥方之一,如不能輔之以政治、經濟、司法等相關的改革,那麼任何不切實際的期待或過多的理想,終將落空。另一方面,教育改革的工作藍圖,應是具體可行的方案,也是容許修正、變改、甚至廢棄的「公共論壇」;而實踐的步履不過是一步一步地逼近完美的教改桃花源罷了! |
本系統中英文摘要資訊取自各篇刊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