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結果分析
來源資料
相關文獻
- 論中國韻文學格律的發展
- 談朗讀的技巧
- 論中國詩的音樂性
- 有名無實的「音步」與並非格律的韻律--新詩韻律理論的重審與再出發
- 雙音節節奏論斷的啟示
- A Study on Errors Made in Rhythm and Intonation by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exical Stress Placement in the Speech of Taiwanese ESL Learners and American English
- 不同言語速度、發語單位和發語位置對國語音段時長的影響
- 聲調音韻學研究--鎮海方言雙音節詞連續變調的聲學語音學分析
- 漢語流利型與非流利型失語症病人的基頻活動範圍
頁籤選單縮合
題名 | 論中國韻文學格律的發展=Reflec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Versification |
---|---|
作者 | 許子漢; Hsu, Tzy-han; |
期刊 | 東華人文學報 |
出版日期 | 19990700 |
卷期 | 1 1999.07[民88.07] |
頁次 | 頁165-182 |
分類號 | 821.1 |
語文 | chi |
關鍵詞 | 格律; 節奏; 句長; 語長; 音步; 音節; 音節形式; 對偶; 聲調; |
中文摘要 | 本文從語言旋律的三項本質--字音、聲調、節奏,探討中國歷代韻文學格律所規範的各項形式因素,對語言旋律的影響何在,並由此歸納出詩律、詞律、曲律的發展過程。先秦至兩漢是詩律的第一階段(古體詩時代),利用韻腳與句長等因素,完成句長節奏整齊化的規範;六朝至盛唐為第二階段(近體詩時代),利用平仄(即聲調)與對偶來規範音步層次的節奏感。以上兩階段的格律發展是由參差走向整齊。 中唐至兩宋為第三階段(詞律時代),發展出新的節奏層次-語長,及控制節奏的新因素-音節形式,格律的發展也由整齊又走向參差,但為人工之參差。 宋末至清則為第四階段(曲律時代),完成了節奏四層次:語長、句長、音步、音節的參差演變,並由於增減句、增襯字的運用,使格律的「變」趨於極致;且除節奏外,在字音與聲調上也有進一步的講求。 |
本系統之摘要資訊系依該期刊論文摘要之資訊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