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結果分析
來源資料
頁籤選單縮合
題 名 | 海內文章落布衣--談日本江戶時代的文人=On Japanese Bunjin:The Literati of the Edo Period |
---|---|
作 者 | 鄭清茂; | 書刊名 | 東華人文學報 |
卷 期 | 1 1999.07[民88.07] |
頁 次 | 頁19-31 |
分類號 | 861 |
關鍵詞 | 江戶時代; 德川幕府; 漢文學; 漢詩漢文; 詩文; 儒學; 儒者; 朱子學; 布衣; 古文辭學; 刘園學派; 公安派; 清新性靈; 詩社; 狂詩; 戲文; 戲作文學; |
語 文 | 中文(Chinese) |
中文摘要 | 江戶時代為日本漢文學之全盛時期。德川幕府成立之初,即尊重儒術,禮聘林羅山為特別顧問,並定朱子學為官學,實為漢文學興盛之契機。於是儒者隨踵而來。 至於中期,荻生徂來仿明前後七子之復古,倡導古文辭學,創為帳園學派。其門下分為兩支:一為以經學為主,志在經國濟世之儒者;二為專心詩文創作,追求藝術生命之文人。降至晚期,經過山本北山、廣瀨淡趔等人所倡明末公安派清新性靈說之推波助瀾,文人日益增多,在江戶文壇上成為一股不可忽視之勢力。 中日文人之共同特點,除積極獻身於文學藝術之外,尚有疏離政治、漠視社會習俗、怀疑道德規範,以及矯情佯狂、玩世不恭、放蕩不羈之心態與作風。但在程度上,二者之間顯然有別。最明顯者為日本文人在現實中之無力感或無用感。此或可歸因於德川時代嚴格之階級世襲制度。其次為極端玩世或遊戲人間之傾向,甚至倣冒漢詩漢文之形式,創為狂詩戲文之體,以為諷世譏俗、冷嘲熱罵之工具。進入明治時代之後,漢文學雖然式微,但在西方優勢之影響下,仍扮演一定之角色,繼續對日本近代文學之發展有所貢獻,而產生夏目漱石、永井荷風等兼擅東西文學之新式日本文人。 |
本系統中英文摘要資訊取自各篇刊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