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籤選單縮合
題 名 | 中共發動八二三砲戰的因素分析=A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 Artillery Fighting at Kinmen |
---|---|
作 者 | 錢淑華; | 書刊名 | 中正嶺學術研究集刊 |
卷 期 | 18 1999.06[民88.06] |
頁 次 | 頁1-16 |
分類號 | 592.9208 |
關鍵詞 | 八二三砲戰; 中東危機; 和平共處; 三面紅旗; 臺海決議案;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
語 文 | 中文(Chinese) |
中文摘要 | 民國四十七年七月十四日伊拉克發生政變,使原已不穩的黎巴嫩和約旦政府極為 緊張,不得不向英美求援,英美於是先後出兵。英美此舉不但引起部分盟友及中立國家的反 對,更面臨來自共產世界的強烈責難。中共的人民日報於七月十七日宣佈承認伊拉克新政權 ,並發起「滾出中東」的群眾運動。次日人民日報將「滾出中東」與「解放臺灣」運動連在 一起。 八月二十三日中共在金門掀起砲戰,迄至十月六日止達四十四天之久,落彈四十七萬餘 發。中共在中東危機發生後,挑起臺海戰端,一方面在利用國際衝突,藉機拉攏蘇聯,以修 補雙方歧見日深的裂痕;另一方面在向美國示威,並藉以測試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以及臺海 決議案的運作情形;同時利用臺海的衝突,來移轉內部權力鬥爭的壓力。故本文謹就中共發 動八二三砲戰的內在因素、外在因素,與對臺的軍事戰略考量各方面加以分析。 八二三砲戰爆發後,由於國軍堅強的抵抗、美國明確表示協防臺海安全,但是蘇聯僅口 頭支援中共卻無任何實際支援行動,使得中共由「單打雙不打」,乃至不宣而停止砲擊。 |
本系統中英文摘要資訊取自各篇刊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