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結果分析
來源資料
頁籤選單縮合
題 名 | 密級配的迷思是否會被打破﹖--石膠泥瀝青即將鋪在臺灣的路面上 |
---|---|
作 者 | 邱垂德; 胡文虎; | 書刊名 | 臺灣公路工程 |
卷 期 | 25:8/9 民88.03 |
頁 次 | 頁50-58 |
分類號 | 442.155 |
關鍵詞 | 石膠泥瀝青; 路面工程; 路面; SMA; Stone mastic asphalt; |
語 文 | 中文(Chinese) |
中文摘要 | 臺灣區瀝青工業同業公會於民國86年12月10日在臺北臺灣科技大學及民國87年6月22日在住都處南工組,兩度聘請德國專家來臺進行專題演講,講述的主題是歐洲已採用30年,美國、日本相繼投入許多研究精力,針對高承載交通量的石膠泥瀝青(Stone Mastic Asphalt ,美國稱為 Stone Matrix Asphalt ,都簡稱為SMA)路面,該德籍講員一席「德國路面平均壽命19年」的談話,激起國內路面工程界極高的興趣;綜覽歐洲及美國的相關文獻報導,由SMA的起源、發展、乃至設計理念、及在世界各地的使用實績,大都顯示這種越級配(Gap Graded)瀝青混合料,具有相當良好的抗變形能力,且又因瀝青含量較高(相當於�娷虳馦仵そ�位上的瀝青膜較厚),故同時具有很好的耐久性。由於路面工程界以往慣用的密級配瀝青混凝土,在瀝青含量過多時將喪失其應有的強度,瀝青含量過低則又無法耐久,這種耐久性與強度間互相衝突的事實,迫使良好的配比設計,必需適當的選擇所謂的最佳瀝青含量,以便在強度和耐久性間,互相妥協,取得平衡;SMA則以高品質的骨材組成粒料主架構,此架構間的空隙,用大量瀝青膠泥混合細砂、75μm以下的粉末、及纖維形成的膠砂漿(Mastic)來填滿,整體混合料的瀝青含量經常高達7.0%以上,使SMA因瀝青膜較厚而兼具耐久性和抗疫勞特性,粗粒料主架構則擁有良好的抗變形能力。近聞國內有些道路主管機關即將聯合學術界,進行SMA路面的試鋪與評估研究,假若在臺灣鋪設的SMA路面,也和在歐美日等各國一樣成功,則長久存在工程人員心中,以密級配獲得強度的迷思,是否會就被越級配的SMA所打破? |
本系統中英文摘要資訊取自各篇刊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