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結果分析
來源資料
頁籤選單縮合
題 名 | 中國天主教本地化的歷程=Localization of the Catholicism in China |
---|---|
作 者 | 顧衛民; | 書刊名 | 淡江史學 |
卷 期 | 9 1998.09[民87.09] |
頁 次 | 頁181-201 |
分類號 | 246.22 |
關鍵詞 | 天主教; 本地化; 利瑪竇; 夫至大通諭; 剛恒毅; |
語 文 | 中文(Chinese) |
中文摘要 | 中國天主教本土化的歷程,開始於明末清初耶穌會士的活動。羅明堅首先以中文傳道,利瑪竇用中文著書傳道外,也主張容忍中國教友祭祖祭孔的行為,同時,有些傳教士也考慮在教會中實行中文禮儀及培養本地神職人員。這些措施使天主教在中國獲得相當的發展。 但是清初,因為“禮儀之爭“,使得中國天主教本地化的歷程被阻斷。雍正皇帝於1724年,下禁教令。鴉片戰爭後,《南京條約》、《黃埔條約》等不平等條約,強硬規定傳教士自,保護傳教士。但是以大砲打開的傳教自由,使傳教士漠視本土文化,對本土化的歷程是一種障礙。同時在殖民主義勢力支配下,天主教會中的中國神職人員地位低下,教會當局始終不願將權柄交納本地神職人員。 1919年11月,羅馬教宗本篤十五世,改變教會政策,向全世界發布《夫至大》通諭,要求傳教士盡量與本地的文化社會融合,同時應培植本地神職人員。1922年,教宗派遣剛�睄搷@為宗教代表,到中國推動本地化的教會組織。從此天主教本地化才積極發展。 |
本系統中英文摘要資訊取自各篇刊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