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結果分析
相關文獻
- 晚清「歷史演義」與「科幻小說」的時間意識及現實寄託
- 前衛運動、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2)
- 香港九十年代幻想小說的圖象感性
- 透過威爾斯的《時光機器》閱讀「未來的記憶」
- 價值傾向與休閒態度研究--以美國北卡羅萊納教堂山大學的臺灣留學生為例
- 試論張系國科幻小說「傾城之戀」
- How to Will Backwards: Time, Forgetting and Repetition in the Lotus Sutra
- Urbanity, Cyberpunk and the Posthuman:Taiwan Science Fiction from the 60's to 90's
- 中國審美文化中的時間觀念
- 科幻雜誌「幻象」之研究
頁籤選單縮合
題 名 | 晚清「歷史演義」與「科幻小說」的時間意識及現實寄託 |
---|---|
作 者 | 邱亦縈; | 書刊名 | 奇萊論衡:東華文哲研究集刊 |
卷 期 | 2 2016.09[民105.09] |
頁 次 | 頁99-121 |
分類號 | 823.83 |
關鍵詞 | 歷史演義小說; 科幻小說; 時間觀; |
語 文 | 中文(Chinese) |
中文摘要 | 古代中國的時間觀是一種周而復始的循環,來自於農耕的需要,季節更迭、晝夜交替,與植物生長週期的觀察,甚至古代傳統的哲學思維也受到影響,這類時間觀表現出世間所有事物皆是經歷一個周期後,又會復歸於最初的狀態,歷史書寫的傳統不是探索此在,即是感懷過去。「時間」一直不是單純以自然時間存在,而是內化為我價值感知—「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今昔之思。明代以來傳教士輸入西方天文及科技之後,時間開始具象化,機械時鐘的引進得以計算時間之流,時間似乎已可掌控,漸漸脫離王權掌控的可能;到了晚清之際,世界輿圖被打開的同時,世界的存在,世界時間開始參與了晚清中國人的生活,連年戰敗、開港、賠款的國恥之中,過去的時空及華夏所謂文明令人質疑,人們內在的時間感知受到了挑戰,其中嚴復引進《天演論》以及進化史觀, 除了物競天擇, 種族勢將淘汰的危機感外,最重要是「面向未來」的可開創性,令時人一時尋見了國族生機。此外原為王權的「紀年」在基督教線性時間觀東漸之後,知識分子了借由「時間觀」構築對新中國的想像。 「時間」是史學的經緯,如何書寫國族面對的千古變局,又如何詮釋當下,為晚清知識分子的憂心,發現為皇朝服務的傳統史學已無法負載劇烈的時空變動,此時有識者援引西方兼具「社會性」與「寫實性」的小說體,其兼有「紀實」的史學傳統,亦有「虛構」的渲染力,更足以「進化人群」,因此提倡「小說界革命」力求啟蒙,一時之間創作者眾,本文意欲以小說文本中歷史演義小說與科幻小說其中的時間設計,適巧分佔線性時間觀的兩端,並與晚清社會中時間意識的改變互為參照,探索晚清時間改變的內在感知與時代圖象。 |
本系統中英文摘要資訊取自各篇刊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