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籤選單縮合
題 名 | 寶藏巖共生聚落口述歷史訪談專題=Oral Historical Accounts Regarding the Site of Bao Cheng-Yen Treasure Hill Artists |
---|---|
編 次 | 2 |
作 者 | 蕭明治; | 書刊名 | 臺北文獻 (直字) |
卷 期 | 177 2011.09[民100.09] |
頁 次 | 頁1-37 |
分類號 | 673.211106 |
關鍵詞 | 寶藏巖; 共生聚落; |
語 文 | 中文(Chinese) |
中文摘要 | 寶藏巖位於臺北公館地區,臨新店溪、萬盛溪交會處,在小觀音山麓下。其發展最早可追溯至清領時期,先民在此建起寶藏巖寺,成為臺北南區重要的信仰中心。又經歷了日人在此駐軍,遺留下不少見證時代的軍事遺跡。光復初期,有6戶人家在此落腳,後漸由退役榮民、中南部城鄉移民相繼在此營造家園,形塑交互錯落的聚落風貌。 然而,當地曾為因應都市景觀而歷經十多年來相關違建拆遷、安置與保存等爭議及社會運動。民國93年,臺北市政府公告為「歷史聚落」,並持續規劃、修建為共生聚落及其國際藝術村,後於民國99年正式對外開放至今。 因此,為記錄寶藏巖共生聚落之發展,讓社會大眾更為瞭解聚落從無到有的過程,本會繼《臺北文獻》直字第175期之後,於本期再刊出「寶藏巖共生聚落口述歷史專訪」,計登載4篇訪談稿,分別為2位寶藏巖共生聚落原住戶,陳寶環女士和李月娥小姐,以及2位臺灣大學城鄉與建築研究所學者專家,夏鑄九教授和康旻杰副教授之專訪內容。藉由透過聚落原住戶與學者專家各自不同的立場、角色,分別談述居住寶藏巖的生活經驗,聚落變化之今昔感想,以及參與寶藏巖空間規劃與建物修復的情形,建構並還原較為客觀、實際的寶藏巖共生聚落歷史面貌。 |
本系統中英文摘要資訊取自各篇刊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