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結果分析
來源資料
相關文獻
- 比利時多元文化政策的發展與變革
- 比利時教育制度及其改革趨勢
- 落實多元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徑--以英國牛津一個教育方案為例
- 塑造一個機制的教育生態--漫談德國、法國、比利時的教育制度
- 民初留學比利時的女生(1912∼1937)
- When Cultures Get Smothered--Talking with Poet Afaa Weaver about Teaching Multiculturalism in Taiwan
- 美國和平教育歷程與課程設計--邁向多元文化主義與具社會批判的觀點
- 差異、認同與教育--從社群論到多元文化論
- 比利時之漁民教育與訓練
- 從多元文化主義觀點談嘉義縣外籍配偶的識字教育
頁籤選單縮合
題名 | 比利時多元文化政策的發展與變革:The Change and the Meaning of Cultural Pluralism in Belgium |
---|---|
作者 | 闕河嘉; Chueh, Ho-chia; |
期刊 | 教育資料集刊 |
出版日期 | 20071200 |
卷期 | 36 2007.12[民96.12] |
頁次 | 頁271-284 |
分類號 | 541.2 |
語文 | chi |
關鍵詞 | 比利時; 多元文化主義; 教育; 語族文化共同體; Consociational democracy; Cultural pluralism; Neo-immigrant; |
中文摘要 | 比利時在歷經1970年以來多次的憲法改革,由原先的統一國家形態逐漸發展成為一個較為複雜的體系,於1993年形塑出一個四個權力層級彼此交織的國家:聯邦、語族文化共同體(Communities)、行政自治區(Regions)、以及語言區。比利時多元文化的發展一向被視為是協合式民主(consociational democracy)的代表模式,而其多元文化政策乃是在聯邦政府的架構下,以語言差異為主的不同族群團體享有自治權力下,個別發展其文化政策。本文企圖瞭解比利時多元文化歷史發展,並聚焦於瞭解在「語言差異」的民主發展脈絡以外的多元文化意涵。首先,本文說明因語言文化所生的多元文化政策。其次,探究「文化」一詞在比利時全國及其三個語族文化共同體的文化發展政策中的意涵,並分別呈現比利時三個語族文化共同體的多元文化發展特色。本文一窺比利時三個行政自治區對於媒體政策的陳述,因為媒體的生態與其內容的多樣性,亦是地區反映其多元主義的場域之一。最後,本文提出比利時關於「新移民」的地位,與其在移民政策與文化發展政策中的定位,挑戰並檢討比利時原以「整合」論述為主導之多元文化政策。 |
英文摘要 | Belgium is known for its multi ethnic and multi-languages country. Its constitution can be called "consociational democracy." This paper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its cultural pluralism, and especially the factor of language-difference in the shaping of cultural pluralism and democracy. Furthermore, our work attempts to understand the role of media as well as the status of the neo-immigrants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pluralism shaping. |
本系統之摘要資訊系依該期刊論文摘要之資訊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