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結果分析
來源資料
頁籤選單縮合
題 名 | 世俗空間與大眾廣場:明清城市中的寺廟空間與公眾生活=Secular Space and Public Squares--Temple Spaces and Community Life in Ming-Qing Cities |
---|---|
作 者 | 王鴻泰; | 書刊名 | 明代研究 |
卷 期 | 10 2007.12[民96.12] |
頁 次 | 頁71-103 |
分類號 | 636 |
關鍵詞 | 寺廟; 城隍; 進香; 世俗空間; 大眾廣場; Temples; City god; Pilgrimages; Secular space; Public squares; |
語 文 | 中文(Chinese) |
中文摘要 | 本文的討論重點在於寺廟與城市生活的關聯,而不以宗教內涵為思考要點。因此,本文 不從宗教角度細分「寺廟」的宗教類別,而是從空間的角度,將寺廟視為城市中的一種 開放場域,在此界定下考量、討論寺廟與民眾的互動情形。明初政權意圖阻止民眾在寺 廟中活動,但此政策終難貫徹執行。明中期以來,相隨於商業的發達與城市流動人口的 增加,寺廟常成為一般民眾遊賞的場所,甚至由此發展出進香活動,又由此衍生出別具 特色的市集活動—即「香市」。實者,城市中的寺廟空間本就常常成為一般市集活動的 場所。在城市生活的浸透下,寺廟本身也逐漸商利化,將宗教性的空間轉為他用,或吸 納旅客住宿其間,或容許於寺廟內進行娛樂表演。在此轉用下,城市的各種聲色活動也 隨之流入,以至於寺廟成為一個充滿世俗性與大眾化的娛樂場所。在世俗化的過程中, 寺廟已經成為城市中的「大眾廣場」。因其空間的廣敞可以作為各種集會活動的場所, 使其具有「廣場」的社會功能;而其空間屬性上的開放性,讓它可以容納社會大眾集散 其間,又使之具有「大眾」性格。也因此,舉凡政府的教化理念的宣揚,或官紳的賑災 活動多有假藉寺廟「廣場」以行之者,而城市中的各種工商或娛樂活動,也常時性地使 寺廟成為「大眾」聚集的場所,以致於成為群眾運動的發起地點。同時,在宗教力量的 作用下,寺廟所具有的精神意涵,在平時可能為社會正義提供保證,而在面臨社會危機 時,則可能發揮凝聚群眾意志的作用。因此,城市中的寺廟在形而下的層次上是個「大 眾廣場」,在形而上的層次上則可說是民眾的精神堡壘。 |
本系統中英文摘要資訊取自各篇刊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