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結果分析
來源資料
相關文獻
- 現代性的鏡屏:「新派繪畫」在臺灣與巴西之間的拼合/裝置(1957-1973)
- 讓吃鼓藏及我們的村子走向世界:地方菁英的敘述與苗的現代性
- 動物展示場前遊客行為之觀察分析
- 博物館導覽規劃實務--以國立歷史博物館「館藏華夏文物展」為例
- 論展示在博覽會與博物館的角色
- 評Yuko Kikuchi (菊池裕子), ed., «Refracted Modernity: Visual Culture and Identity in Colonial Taiwan» (折射的現代性:殖民地臺灣的視覺文化與認同)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7)
- 金勤伯院體花鳥畫風格成形之因探究
- 戰後臺灣美術史(7)--解嚴開放下的多元關懷
- 戰後臺灣美術史(8)--雙年展熱潮下的裝置、行動與數位
- 戰後臺灣美術史(9)--帝國邊緣下的自我建構
頁籤選單縮合
題名 | 現代性的鏡屏:「新派繪畫」在臺灣與巴西之間的拼合/裝置(1957-1973)=Mirror Modernity: Piecing Together / Installing New Art in Taiwan and Brazil (1957-1973) |
---|---|
作者 | 林伯欣; Lin, Po-shin; |
期刊 | 臺灣美術 |
出版日期 | 20070100 |
卷期 | 67 2007.01[民96.01] |
頁次 | 頁60-73 |
分類號 | 906.6 |
語文 | chi |
關鍵詞 | 國立歷史博物館; 巴西聖保羅雙年展; 新派繪畫; 極端新派; 抽象繪畫; 拼合裝置; 展示; 展覽會美術; 現代性; 戰後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史; |
中文摘要 | 由國立歷史博物館徵選台灣藝術家參加巴西聖保羅雙年展的活動,自1957年第4屆起,迄1973年第12屆為止,期間共8屆17年。以國家之名,毫不間斷參加一外國舉辦的展覽,歷時之久,參加人數之多,可說是台灣美術史上絕無僅有的案例。本文即以此為中心,以藝術作品、相關部會及該館公文檔案、與藝術家手稿及書信等一手史料,探討此階段美術的時代風格與主體性課題。首先將考察史博承辦聖保羅雙年展相關活動的背景與過程,以及此展如何在展覽機制與藝術家之間,引導出一主流的藝術風格。其次,審視此種風格在現代繪畫運動的位置,從參展作品考究觀看主體如何在展覽脈絡下具體成形。最後,由藝術作品的呈現方式,探討時代風格在策展實踐、外交政策與文化主體位置的意涵。經由對此一案例的探討,本文將從作品的生產與接受,重新理解繪畫作品在現代藝術運動的詮釋座標,並嘗試提出一理解戰後台灣美術的途徑與架構。 |
本系統之摘要資訊系依該期刊論文摘要之資訊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