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結果分析
相關文獻
- 「舊文物」與「新傳統」--烏來泰雅族族群工藝品到觀光紀念品的過渡
- 亞浦造舟傳統的復振--密克羅尼西亞聯邦亞浦州的實地研究
- "Spirits Fly Slow" (Pahapahad No Anito):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and Cultural Revivalism in Lan-Yu
- 織織不倦:烏來泰雅族服的經緯之間
- 一個原住民傳統工藝書的民族誌:以人與物能動關係網絡的觀點分析
- 南庄賽夏族織布技藝復振紀實
- 南島語族的長屋傳統與文化振興:印尼西加里曼丹長屋兩例調查
- 傳統音樂復振困境探討--以蘭嶼達悟族Karyag拍手歌會夜晚的歌之旋律為例
- 馮友蘭徹底的民族主義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一八九五∼一九四五)(1)
- 寬頻多種服務接入系統技術
頁籤選單縮合
題 名 | 「舊文物」與「新傳統」--烏來泰雅族族群工藝品到觀光紀念品的過渡=“Old Artifacts” and “New Tradition”: The Transition in Wulai Atayal from Ethnic Handicrafts to Tourist Souvenirs |
---|---|
作 者 | 江桂珍; | 書刊名 | 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 |
卷 期 | 34 民95.10 |
頁 次 | 頁91-120 |
分類號 | 426 |
關鍵詞 | 烏來泰雅族; 傳統; 復振; 族群工藝品; 觀光紀念品; Wulai atayal; Tradition; Revitalization; Ethnic handicrafts; Tourist souvenirs; |
語 文 | 中文(Chinese) |
中文摘要 | 歷經十七世紀末期至十九世紀初期族群大遷移的泰雅族,其中一支往北遷徙,約於1730年代定居於現今臺北縣烏來鄉境內的「屈尺群」,亦即本文所指稱的「烏來泰雅族」。自十八世紀初定居烏來地區至十九世紀(1885年)清廷勢力範圍正式擴展至烏來之前,烏來泰雅族保有其族群「傳統」文化面貌。筆者針對這段期間的歷史文本與影像資料,進行分析與探討,以解讀並掌握最能體現烏來泰雅族顯形文化表徵的傳統衣飾文化。 受到原住民文化復振意識與「族群意識商品化」二者之影響,臺灣原住民文化不僅受到主流社會的重視,原住民商品的消費熱潮也隨之蔚然興起。近年來,在公部門的大力推動與輔導下,「異族觀光」成為烏來鄉的重點觀光產業。此外,烏來鄉公所為配合文建會「文化產業」政策,於2001年輔導成立十二家原住民織藝工作坊,藉以振興社區傳統工藝,結合地方資源,創造觀光商機。 烏來鄉十二家織藝工作坊所產銷的烏來泰雅族觀光紀念品,為呈顯烏來泰雅族的族群意象,並符應觀光需求的功能取向,不僅在織法、紋飾或顏色各方面向蘊含傳統織藝文化之特質,更展現極為強烈的商品化性格。烏來織藝匠師企圖藉由觀光紀念品的實踐,營造原住民意象與族群特色作為觀光紀念品的「行銷品牌」,因而著手進行織物質材、使用機具、織作技法及染色技術等面向之復振,致力族群織藝品的「再製」。至於烏來泰雅族觀光紀念品之形制與品類,已脫離原有族群功能取向的傳統織藝品範疇,而以觀光需求取向的現代生活用品為主體,此一形制與品類的變遷,揭示了烏來泰雅族的族群工藝品在觀光商品化的過程中,其原有的文化意涵已逐漸被抽離。 本文根據烏來泰雅族「傳統」時期(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的文本,所呈現的烏來泰雅族衣飾文化來理解其「傳統織藝」,進而論述當烏來泰雅族族群工藝品過渡到觀光紀念品時,一方面經由烏來織藝匠師在觀光紀念品實踐的過程中,所形塑「復振的傳統」,使得烏來泰雅族漸趨式微或即將消弭的織藝傳統得以持續,繁衍與再生。而在另一方面,為契合現代社會脈動,符應觀光客需求取向,烏來泰雅族觀光紀念品在商品化過程中,卻促使烏來泰雅族織藝傳統發生若干變遷。而就在前述織藝傳統之持續與變遷的交相運作下,逐漸形構出烏來泰雅族的「新(織藝)傳統」。 |
本系統中英文摘要資訊取自各篇刊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