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結果分析
來源資料
頁籤選單縮合
題 名 | 乾隆時期的如意館=The Hall of Self-Fulfillment in the Ch'ien-lung Court |
---|---|
作 者 | 嵇若昕; | 書刊名 | 故宮學術季刊 |
卷 期 | 23:3 民95.春 |
頁 次 | 頁127-152+159 |
分類號 | 573.514 |
關鍵詞 | 內務府造辦處; 造辦處; 活計檔; 如意館; Workshops Office of the Imperial Household Department; Workshops Office; Archives of the Imperial Workshops; Hall of Self-fulfillment; |
語 文 | 中文(Chinese) |
中文摘要 | 一般多認為清代內務府造辦處中的如意館作坊幾乎等同於清代的畫院,並兼及玉雕、牙雕、鑲嵌等工藝品之成做。但是嘉慶朝《大清會典》列舉清代內務府養心殿造辦處的十四個「治器」作坊時,如意館僅為首席作坊,其匠役「有玉匠、牙匠、畫匠」,玉匠與牙匠尚且列名於畫匠之前。 如意館原為圓明園內的房舍之一,位於福園門內東側。當皇帝駐蹕於紫禁城時,在如意館中工作的人員移至紫禁城內啟祥宮服務,皇帝於初春遷往圓明園時,所有在啟祥宮的人員又移至如意館中當差。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火焚圓明園時,如意館化為灰燼;同治年間(1862-1874)將紫禁城內的啟祥宮改名為太極殿,並於紫禁城內北五所重建「如意館」。 依據《活計檔》的載錄方式與內容,嘉慶朝(1796-1820)以後的如意館與金玉作、匣裱作、油木作等作坊的地位相近。然而乾隆一朝,如意館從一個房舍名稱,變成造辦處作坊之一,其地位從設置之初即相當特殊,後來甚至獨占鼇頭,至清仁宗親政而漸趨平淡,其演變頗具戲劇性。本文主要依據《活計檔》的載記,冀能釐清乾隆朝如意館之角色演化。 本文所稱《活計檔》,其內容乃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將其所收藏內務府造辦處有關活計成做的檔案製成之微卷,起自清雍正元年(1723)迄於宣統三年(1910)。 |
本系統中英文摘要資訊取自各篇刊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