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籤選單縮合
題 名 | 生死關懷與民間信仰 |
---|---|
作 者 | 鈕則誠; | 書刊名 | 宗教與民俗醫療學報 |
卷 期 | 1 民94.06 |
頁 次 | 頁205-220 |
分類號 | 197 |
關鍵詞 | 臨終關懷; 安寧緩和療護; 華人生死學; 華人宗教學; 民間信仰; |
語 文 | 中文(Chinese) |
中文摘要 | 「生死關懷」是生死學貸中專業化程度最高的實務面向,一般多以「臨終關懷」為代表。廣義的臨終關懷意指「人們對於臨終者的關心與照顧,狹義則指向一種「不作積極治療的緩和療護方案」。本論文即嘗試將這類醫護活動的理念加以本土轉化。 「臨終關懷」的理念反映出「安寧療護運動」的理想,其根源可以回溯方基督宗教的博愛情操。落實在人際關係上,即是安頓臨終者的身心,使其在盡量減少痛苦的情況下,勇於面對死亡到臨,有尊嚴地走完一生。這種「人死觀」的建立,其實屬於「人生觀」的一部分;在華人社會的實踐,不妨求宗教信仰以外的途徑。「生死關懷」可以通過「宗教信仰」落實,也能夠經由「民間信仰」和「人生信念」傳遞。臺灣的華人社會中,民間信仰普及流行,推廣生關懷可借力使力,順水推舟。大陸實施社會主義,大多數人皆沒有宗教信仰,民間信仰也無從發揮,時發展以人生信念為主的「中國特色生死關懷」,便成為「華人生死學」責無旁貸的重任。 宗教信仰是西方文化的「基礎結構」,卻屬中華文化的「上層建築」。面生老病死,人們不免會從儘方面找尋慰藉。同樣是為華人社會的生死關懷開發多元進路,大陸可以直接從人生信念的強化著手,臺灣則需要考慮民間信仰深厚影響,而先行建構「華人宗教學」觀點,用來考察民間信仰,再予以轉化。「生死關懷」的真義,乃是對他人「同情地瞭解」;這是一種人間情愛的高度表現,屬於「主體際的溝通」。人間情愛的流動不止在個體層面,更及於社會層面;臺灣民間仰的濟世活動即屬後者。「華人生死學」希望跟民俗信仰有所對話,其中一項平易近人的途徑,便是開發「保健養生文化」的醫護價值。 |
本系統中英文摘要資訊取自各篇刊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