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結果分析
來源資料
相關文獻
- 《聽之認之》女性人稱之想像
- 青少年婦女與成年婦女住院期間產後心理壓力的比較
- 早產兒出院前母親自信度的相關因素
- 青少年期母親及成人期母親住院期間母性憂鬱之比較研究
- 他走的很安詳,還在微笑:一位母親經歷癌症兒童瀕臨末期至死亡後之心路歷程
- Analysis of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uccessfu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Non-Traumatic Dead-on-Arrival Patient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 雙卵黃和單卵黃雞蛋之受精率、孵化率、胚胎死亡率和小雞體重之檢查比較研究,和肉雞日齡、體重生長速率與跛腳症關連性研究報導
- 臺灣的家庭生活歷程
- Stress-induced Changes i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mplication for Psychiatric Disorders
- Predictors of Maternal Depression for Families Having a Child With Epilepsy
頁籤選單縮合
題名 | 《聽之認之》女性人稱之想像=Three Imaginary Pronouns as Motherhood in Dictee |
---|---|
作者 | 談玉儀; Tan, Yuh-yi; |
期刊 | 中外文學 |
出版日期 | 20040800 |
卷期 | 33:3=387 2004.08[民93.08] |
頁次 | 頁101-130 |
分類號 | 874.57 |
語文 | chi |
關鍵詞 | 母親; 妻子; 女兒; 人稱; 線軸遊戲; 強制性重複; 創傷; 憂鬱; 祈禱式; 命運三女神; 底米特; 普賽佛妮; 女性物化; 女性族譜; 母性精神; 死亡; 重生; Mother; Wife; Daughter; Pronoun; Fort-da game; Repetition-compulsion; Trauma; Melancholy; Novena; Goddesses of Fate or Death; Demeter; Persephone; Female objectification; Female genealogy; Motherhood; Death; Rebirth; |
中文摘要 | 韓裔作家車學敬(Theresa Hak Kyung Cha, 1951-1982)藉由書寫自身及國族的寓言小說《聽之認之》(Dictee),顛覆傳統自傳小說單一的敘述手法。書中敘述者以「妳」、「我」、「她」等不同的人稱替換與流轉,訴說女性主體分裂而多元的面貌;並以「妳—我」及「妳—她」時空交錯的對話空間來修補主體分裂的隙縫。本文企圖以女性的三個面向:母親、妻子、女兒,來探討車學敬在《聽之認之》一書中,如何運用「妳」、「我」、「她」等三種人稱面向及人稱之間的對話空間來建構女性主體。另引用精神分析大師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與知名評論家克利斯蒂娃(Julia Kristeva)有關女性偏執及主體建構等相關論述,並以電影理論專家莫薇(Laura Mulvey)檢視女性「觀視」之理論及符號學大師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審視相片的觀點,試探《聽之認之》如何運用想像的人稱國度建構女性主體由分裂、重整、而再生的書寫空間。 |
本系統之摘要資訊系依該期刊論文摘要之資訊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