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結果分析
相關文獻
- 政治、反政治、後現代:論八○年代臺灣科幻小說
- 中國興起與國族認同政治之評析
- Making Sense of Political Learning: The Case of Forming Identities in Taiwan
- 評孟樊著《後現代的認同政治》
- Indian Colonialism as a Utopia: Decoding Kipling's Imperial Politics of Identification in Kim
- 失敗的移殖--五四與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
- 「學作」臺灣人:政治學習與臺灣認同的變遷軌跡,1986-1996
- 臺灣歷史中的反抗精神:一個意識層面的初步考察
- 東方神韻與西方體質之詭譎共生--王大閎譯寫「杜連魁」
- 去勢頑童與偽父親:魁北克電影《告解室》中的性別/國族認同焦慮
頁籤選單縮合
題名 | 政治、反政治、後現代:論八○年代臺灣科幻小說:Politics, Anti-Politics and the Postmodern: Taiwan Science Fiction of the 1980's |
---|---|
作者 | 林建光; Lin, Jiann-guang; |
期刊 | 中外文學 |
出版日期 | 20030200 |
卷期 | 31:9=369 民92.02 |
頁次 | 頁130-159 |
分類號 | 823.83 |
語文 | chi |
關鍵詞 | 八○年代; 臺灣科幻小說; 國族認同; 認同政治; 中國風味科幻小說; 政治科幻小說; 反政治科幻小說; 後現代科幻小說; |
中文摘要 | 本文探討臺灣八○年代科幻小說如何從以國族認同政治及冷戰對峙經驗為主的「大」政治書寫逐漸轉向多元寬廣的「小」政治書寫。第一部份討論共對峙時期國族論述與張系國、黃海作品間的關仯。張系國、黃海的「中國風味科幻小說」與八○年代的「臺灣本土化論述」在國家認同立場上形成強烈對比。筆者認為,具「中國風味」的科幻小說削弱了作品裡的批判力道。至於葉言都的作品則體現一種凡周遭事物皆需經過政治解碼的感知模式,對臺灣界嚴時期的經驗有相當細膩的刻劃。第二部份探討黃凡、張大春與平路作品的共通之處,乃是對國家、民族或全人類等大敘述的質疑。在八○年代政治正確意識抬頭的時代氛圍下,黃凡漸漸由對政治的懷疑轉向對抽象哲學概念的思索,此轉向可解讀為作家反實際政治的「美學政治」。至於張大春與平路則更積極運用科幻空間來探索臺灣後現代情境下的主體經驗、商品消費文化、歷史記憶、身分危機、或性別關仯等議題,兩者為臺灣後代科幻創作立下不可抹滅的基礎。 |
本系統之摘要資訊系依該期刊論文摘要之資訊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