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結果分析
相關文獻
- 尊「父之名」--論《山伯英台》的愛慾生死
- 文明的兩難:精神分析理論中的壓抑及其機制
- 歌仔戲《山伯英台》的情節發展
- 真實層的魑魅魍魎--紀傑克向拉岡精神分析進行顛峰探頂
- 梁祝戲曲中情節與人物的非理性與合理性--以越劇與黃梅調電影《梁祝》為例
- 在劇場中飄盪的凝視與慾望--拉岡解析《安蒂岡妮》及其中的劇場批評模式
- Probing the Depths of the Pedagogical Fantasy: Exploring the (Re)current Fantasy of the Knowledgeable (Art) Teacher
- 精神分析的「美學-倫理學」
- 裂變中的傳承--重探王文興《家變》的父子關係與自我認同
- 愛情啟示錄--「梁祝故事」的教學策略
頁籤選單縮合
題 名 | 尊「父之名」--論《山伯英台》的愛慾生死 |
---|---|
作 者 | 曹中和; | 書刊名 | 文學前瞻 |
卷 期 | 3 民91.06 |
頁 次 | 頁37-55 |
分類號 | 822.6 |
關鍵詞 | 拉岡; 山伯英台; 精神分析; 文藝心理; 梁祝; 梁山伯與祝英台; |
語 文 | 中文(Chinese) |
中文摘要 | 本文試闡以雅克.馬利.愛彌兒.拉岡對於的精神分析觀點來對《山伯英台》的劇中人物在社會禮教規範的壓制下與他們牽扯不清的慾望與生與死心理重新做一次解構與建構的動作: 梁山伯與祝英台由社會禮教中解構超脫出來,產生將愛慾 (eros,生之慾望) 寄託於死後世界的冥想,再生成為另一種不為人世的形式,好脫離人類的社會禮教規範;另一方面,因為梁山伯對祝英台的愛尚未完成,卻已病入膏育,不甘愛情生命就此滅失,以另一種形式再生、昇華,變成蝴蝶,再續情緣。文章末透過自淺入深的文藝心理來暸解世間男女為何對《山伯英台》的愛情故事著迷不己的原因並加以論證。 |
本系統中英文摘要資訊取自各篇刊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