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結果分析
來源資料
相關文獻
- 魯迅、賴和鄉土經驗的比較--以其民俗與迷信書寫為例
- 馮友蘭徹底的民族主義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一八九五∼一九四五)(1)
- 蘇雪林「棘心」--徘徊在新舊衝突的杜醒秋
- 「德」「智」之間--由「德」、「智」關係的歷史嬗變看傳統道德的現代走向
- 福建傳統社會的民俗療法和寺廟藥籤
- Disparity and Continuum between Ancient Classics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 A Historicist Review
- 革命陣營的內部論爭﹖--分析1928年革命文學論爭魯迅成為攻擊目標的原因
- 馮友蘭徹底的民族主義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一八九五∼一九四五)(5)
- 臺灣地區家庭倫理的變遷: 從傳統到後現代的省思
- 馮友蘭徹底的民族主義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一八九五∼一九四五)(2)
頁籤選單縮合
題 名 | 魯迅、賴和鄉土經驗的比較--以其民俗與迷信書寫為例=The Comparison of Country Experience between Luu Shiun and Lay Her--Concentrating on Folk Custom and Superstition They Wrote |
---|---|
作 者 | 廖淑芳; | 書刊名 | 臺灣文學學報 |
卷 期 | 1 2000.06[民89.06] |
頁 次 | 頁215-237 |
分類號 | 863 |
關鍵詞 | 魯迅; 賴和; 傳統; 現代; 迷信; 民俗; 鄉土經驗; 殖民地知識份子; 啟蒙知識份子; |
語 文 | 中文(Chinese) |
中文摘要 | 魯迅和賴和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和臺灣分別受到帝國強權摧殘的政治病態階段,也是現代性初萌而封建舊勢力籠罩的文化劇烈變革階段,在新舊文化緊繃對峙的時代境遇下,他們雖然同樣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思想進步性,但正因為他們的「帝國殖民經驗」的差異,使他們最後在面對自己的鄉土經驗時,表現出一否定、一肯定截然不同的面貌,這一差異面貌,尤其表現在他們對民俗活動與信仰迷信的書寫態度上,本文對兩人民俗迷信書寫的面貌與形成的根源作一初步簡要的考察,以作為兩人鄉土經驗比較的主要切入點,藉此說明他們分別被稱為中國與臺灣「新文學之父」的原因,正因為他們透過審視故鄉的病兆,深刻地挖掘出他們各自生存世界的根本性難題。 |
本系統中英文摘要資訊取自各篇刊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