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結果分析
來源資料
頁籤選單縮合
題 名 | 臺北市公立國中學生求醫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The Medical Care Seeking Behavior and Its Influential Determinan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
---|---|
作 者 | 姚友雅; 賴香如; | 書刊名 | 衛生教育學報 |
卷 期 | 14 2000.12[民89.12] |
頁 次 | 頁49-68 |
分類號 | 410.15 |
關鍵詞 | 求醫行為; 國中生; 醫療服務利用行為模式; Behavioral model of health services us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medical care seeking behavior; |
語 文 | 中文(Chinese) |
中文摘要 | 本研究主要根據Andersen的醫療服務利用行為模式,探討臺北市公立國中學生的求醫行為,並分析模式中的傾向、能力和需要等三類因素與求醫次數間的關係。 本研究以臺北市公立國中一、二年級全體學生為母群體,採多步驟抽樣法選取調查樣本,並利用自填問卷進行資料收集,共得有效樣本733人。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及複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所得重要發現如下: 一、研究對象在調查前半年內的求醫次數,以1-2次較多,約佔四成;其次為3-4次,有近三成;有一成右的對象求醫次數在七次以上;而僅僅一成以下的學生半年來未曾求醫。 二、在Andersen的醫療服務利用行為模式的傾向因素中,認為中醫效果越好者,求醫次越多;認為信仰療法效果越好者,求醫次數越少。 三、在能力因素中,住家附近醫療單位數目越多者,求醫次數越多。 四、關於需要因素與求醫行為的關係,可發主觀覺知健康狀況越差者,求醫次數越多;健康問題發生次數越多者,求醫次數越多。 五、以傾向因素、能力因素、需要因素來預測臺北市公立國中學生的求醫次數,結果發現中醫信念、信仰療法信念、住家附近醫療單位數目、主觀覺知健康狀況和健康問題發生次數等五個變項可以有效預測,其解釋力達總變異量的19.6%。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普遍設置青少年門診、提昇家庭醫師的青少年專科知能、教導國中生正確的保健與求醫觀念等建議,作為未來國內推動完善的青少年醫療保健工作之參考。 |
本系統中英文摘要資訊取自各篇刊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