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籤選單縮合
題名 | 古魍港尋跡:Pinpoint the Location of Ancient Wanckan Harbour by Global Position System |
---|---|
作者 | 黃明德; 蔡隆德; Huang, M. D.; Chai, L. D.; |
期刊 | 臺灣文獻 |
出版日期 | 20000900 |
卷期 | 51:3 2000.09[民89.09] |
頁次 | 頁323-343 |
分類號 | 673.213703 |
語文 | chi |
關鍵詞 | 古魍港; 衛星定位; 荷蘭航海圖; 倒風港潟湖; 河港; Wanckan; Global position system; Dou-foun-kan lagoon; Dutch navigation; Maps; Riverside ports; |
中文摘要 | 十七世紀初葉,鹿皮與烏魚是臺灣出口到日本與中國的兩大現金商品;古魍港位於這兩種山海貨產區的輻輳點,成為原仕民、漳泉漁民與日本人三邊貿易的理想港灣。古魍港原是臺灣西南海岸一個袋壺形凹灣,裡面沙州密佈,航道水深達五•六公尺,港澳泊船條件良好。西元一七五○年前後數次洪水,挾帶沙石,淤塞航道、港灣,古魍港的原始地貌從此消失無蹤。 本報告根據西元一六三六年荷蘭Pieter Jansz van Middel-burg手繪臺灣西海岸航海圖 (下簡稱密氏圖,如圖一),使用 GARMIN 公司衛星定位儀,推定一六三六 (年底荷蘭人建造的魍港城砦 (Reduyt Vlissingen ) 位址在北緯23°22.32';東經120°10.94'附近,海圖上標示的漁夫島符合現今前東港龍山宮的經緯度位址。古魍港泊船的水域界於現今布袋鎮前東港、義竹鄉龍蛟潭、?榔港與北港仔之間;港面寬一•七公里,水深二•八~五•六公尺。漁夫島與城砦間的航道寬約七三○公尺,東向上溯古魍港水域至漢人角 (Chineescn Hoeck),其位址約在今鹽水鎮內。 一六四四年魍港城砦受洪水沖毀,荷蘭人選在魍港航道入口 (華人稱青峰闕) 南岸重建,一六四七年重建完成之城砦,經查其經緯度為:北緯23°20.12';東經120°08.24',距安平古堡的直線距離為三六•九四公里,方位角一七六度;比對密氏圖,兩地的方位角一致;兩地的距離亦接近一六三四年荷蘭駐臺長官Hans Putmans存檔海圖的記載 (圖三)。 依據一七一七年周鍾埴諸羅縣志山川總圖,以GARMIN PCX五軟體 (臺灣國際航電公司提供) 標示古魍港後方西北向的倒風港潟湖並計算出三六五平方公里的水域(圖六)。這兩個地理條件使魍港在西元一五六○~一七五○年一九○年間成為嘉南平原水運貿易網的樞紐:到臺灣捕烏魚的閩南漁商,在每年十二月到翌年二月期間,靠東北季風推助,很容易把帆船駛入嘉南平原各溪流與潟湖交會的口岸,與原住民、日本人、荷蘭人、移墾庄民交易山產、蔗糖、五穀、布料、絲織品、日用百貨等商貿物質,逐步形成河港街肆,促進嘉南平原的開發。 |
本系統之摘要資訊系依該期刊論文摘要之資訊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