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結果分析
來源資料
頁籤選單縮合
題 名 | 美國從事外匯干預操作的面面觀 |
---|---|
作 者 | 盧天民; | 書刊名 | 國際金融參考資料 |
卷 期 | 44 1999.12[民88.12] |
頁 次 | 頁361-367 |
分類號 | 563.2 |
關鍵詞 | 美國; 外匯干預操作; |
語 文 | 中文(Chinese) |
中文摘要 | 美國貨幣當局(財政部與Fed)從事外匯干預操作,旨在遏止市場失序情況。外匯政策由財政部主事,惟匯市發展動態對美國經濟與金融難免產生重要連鎖效應,貨幣政策運疇帷幔的掌舵者--Fed,自然無法置身事外。職是之故,匯市干預政策向由財政部與 Fed共同磋商後,再定行止,而紐約聯邦準備銀行(NY Fed)外匯交易櫃檯則為實際執掌兵符,從事外匯操作者,惟傳統土並未進行遠期外匯與其他衍生性金融交易。另自1980年代中期起,美國且多與其他七大工業國G-7)政府及央行共商協調聯合干預之舉。過去30餘年,換匯機制(swap network)係Fed從事外匯操作的一項重要特色。Fed目前共與14家外國中央銀行以及國際清算銀行(BIS)建立信用額度總額達324億美元的雙邊錠幣交換協定,允許彼此擴大外幣持有數額,以供干預匯市、支撐本國貨幣匯價之用。Fed 從事外匯操作以及動用換匯機制的性質與層面,隨國際貨幣制度的演變而相應調整。在布列敦森林固定匯率制度下,外國貨幣當局有此責任干預匯市,俾維護該國貨幣對美元問的固定匯價;美國當局則基於職責所在買賣美元,克盡維持每盎司黃金得以兌換為35美元,其時直接進場干預匯市,可謂極其有限。在美國於1971年停止黃金與美元問的兌換後,管理浮動匯率制度應運而起,1973年美國開始較大規模干預匯市,此後並大事運用換匯機制,融通多數干預操作。1978年肇因IMF協定條款的修正,浮動匯率制度自此定於一尊。1980年代初期,美國採行積極不干預匯市的立場;1985年9月五大工業國(G-5)達成Plaza Accord後,美國開始頻頻以匯市干預做為政策工具。1980年代後半期,美國大力干預匯市,抑制美元漲勢之舉,導致Fed獲得可觀外匯準備,於未來必要時,足資融通購買支撐美元匯價,而無需使用換匯機制。 |
本系統中英文摘要資訊取自各篇刊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