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結果分析
來源資料
相關文獻
- 日治時期臺灣性病防治政策的展開
- 百合潛隱性病毒病害之鑑定及診斷
- 彰化地區老人的慢性病罹患狀況與醫療服務需求
- 照顧一位多種慢性病患及其家屬的護理經驗
- Chest Roentgenographic Presentation as Multiple Pulmonary Cavitation in Hodgkin's Disease--A Case Report
- 能量醫學與慢性病
- 成年人慢性病壓力與憂鬱相關之探討
- Posttransplantation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 after Lung Transplantation
- 花粉粒在作物真菌性病害所扮演的角色
- 肝臟超音波檢查:瀰漫性病變
頁籤選單縮合
題 名 | 日治時期臺灣性病防治政策的展開=Implementation of Venereal Disease Prevention Policies in Japanese Colonial Taiwan |
---|---|
作 者 | 張曉旻; | 書刊名 | 臺灣史研究 |
卷 期 | 20:2 2013.06[民102.06] |
頁 次 | 頁77-122 |
分類號 | 733.4、733.4 |
關鍵詞 | 性病; 公娼制度; 私娼取締; 總力戰體制; 殖民醫療; Venereal disease; Institution of licensed prostitutes; Prohibition of unlicensed prostitutes; System of general mobilization; Colonial health control; |
語 文 | 中文(Chinese) |
中文摘要 | 本文主要從法制面切入,探討日治時期臺灣性病防治政策的推展過程及其特 色。殖民地臺灣承襲了近代日本「性病感染源=娼婦」的核心概念,1896 年起性 病防治政策便與買賣春管理體制同步展開。殖民當局透過強制性病診療制的建 立,同時監控公娼與私娼的身體。然而,針對私娼的性病診療制不到一年便嘎然 中止,長達25 年的日治前半期,公娼成為性病防治的唯一目標。性病防治對象的 公/私娼之別,反映出殖民當局以民族差別主義為出發點的殖民醫療特質:透過 徹底控管以日人為主的公娼身體,維護在臺日人社會免於性病感染;另一方面, 僅以刑事責罰約束以臺灣女性為大宗的私娼,將其排除在性病防治體制之外。直 到1923 年「行政執行法」在臺施行,殖民當局才重新展開對私娼的強制性病診療, 並開始運用公權力介入臺灣人社會的買、賣春活動。但其真正意圖仍是出自維護 殖民者本身利益為第一優先的考量,其著眼點為確保在臺日人接觸臺灣人私娼後 免於感染性病的風險。1937 年,隨著中日戰爭的爆發,殖民當局配合日本政府在 臺施行「花柳病豫防法」,性病防治對象也從「娼婦」擴展至「全民」。看似達到 性別上、民族上平等的日治末期性病防治政策,其實是為了因應戰爭需求、確保 人力資源及強化人口素質的結果。 |
本系統中英文摘要資訊取自各篇刊載內容。